這的房子雖然破,但因為緊挨著大隊部,院子又很大,李富斌還想過要把這里好好改造一下,用不了幾年,就會有大批量的知青下到鄉(xiāng)下,他這個有預(yù)知本事的大隊長,不得提前做好迎接的準備。
決定把這里先當托兒所后,李富斌還找來兩個木匠,把窗戶門,房梁都修理了一下。
兩鋪大火炕也是重新搭的,還有灶臺,都是新的,大鐵鍋那還用說嗎,必須得是新的。
總之在李富斌的張羅下,沒兩天,這個托兒所就算辦成了。
之前看著破敗不堪的幾間破房子,現(xiàn)在不但有了窗戶門,還糊了花花綠綠的棚紙,墻上也糊了報紙,然后也不知李大隊長從哪淘弄回來的,還整兩張年畫貼墻上了。
這環(huán)境擱在后世,別說城里孩子不敢往這樣的托兒所送,就是鄉(xiāng)下的孩子,也瞧不上這樣的環(huán)境啊。
可擱在這種時候,這屋子可老帶勁了,尤其這兩間屋子糊的棚紙,沒看那些小孩子都可愛看了。
實際都不用弄的這么好,一聽能有人幫著她們照看孩子,不用擔心孩子一個人在家,被大耗子啃了,那些當娘的就已經(jīng)很知足了。
更何況李大隊長還給這些孩子搞回來很多黃小米,苞米面,這樣中午當娘的趕回來晚一點,孩子們也不至于餓著。
現(xiàn)在托兒所里最大的孩子就小北那么大的,最小的才一個月大,因為再小一點的就不要了,不然剛生下來幾天的,都有想送過來的。
不過大一點的孩子這幾天都跟著哥哥姐姐去撿土豆,撿糧食去了,所以現(xiàn)在待在托兒所里的孩子,多數(shù)都是一些走路都走不利索的小孩子。
這些一兩歲的小孩子,在家里都喝不上小米粥,托兒所根據(jù)李大隊長的要求,別管孩子們在家吃沒吃早飯,九點之前必須有一頓小米粥,中午大人回來都會把孩子接走,下午上工前再送過來,這樣三點多,還有一頓小米粥。
不過這幾天因為太忙,中午大人都不回來吃飯,孩子們中午也沒人接了,就變成了早晨七點半一頓粥,中午十一點半一頓白面摻苞米面的面條,下午三點半還有一頓粥。
托兒所的一切,李富斌都交給李三爺李三奶奶了,他把東西搞來,送過來就不管了。
這等信任,可把李三爺李三奶奶給緊張壞了,不但糧食看的緊緊的,就連這幾十個小孩子,那也是看的緊緊的,生怕那個磕著碰著,或是給餓瘦了,他們可沒法和李大隊長交代啊。
這段對于孩子們來說的幸福時光,他們肯定是不記得,不過因為總聽大人提起,很多孩子長大之后,都會過來這邊看看,念幾句李大隊長的好。
當然,那時的李大隊長,早都已經(jīng)不是什么李大隊長了。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這是李富斌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黃振飛也跟著學的很好。
李家莊后勤做的好,農(nóng)民就更有干勁了,黃振飛過來看了之后,回去靠山屯也搞了一個托兒所。
不過他們大隊能力有限,黃小米那可是金貴糧食,他們可搞不來。
然后黃大隊長就給托兒所特批一些新苞米面,還批了一些土豆地瓜,總之是別餓著孩子們就行。
吃飽喝足的孩子肯定是好看啊,以往在家都整天哇哇哭的孩子,反而在托兒所,都不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