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兩代,湘省的飲食文化逐步形成了一個從用料、烹調(diào)方法到風(fēng)味風(fēng)格都比較完整的體系,其使用原料之豐盛,烹調(diào)方法之多彩,風(fēng)味之鮮美,都是比較突出的。1972年從湘省星城馬王堆的軚侯妻辛追墓出土隨葬遺策中可以看出,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湘省的精肴美饌已近百種。僅肉羹一項就有5大類24種。用純?nèi)鉄慕刑,是羹中最好的,?種,均為濃湯;用清燉方法煮的清湯叫白羹,有牛白羹、鹿肉芋白羹、鮮鱖藕鮑白羹等7種;加芹菜燒的肉羹叫中羹,有狗巾羹、雁巾羹、鯽藕中羹3種;用蒿燒的肉羹叫逢羹,有牛逢羹、羊逢羹、豕逢羹;用苦菜燒的肉羹叫苦羹,有狗苦羹和?喔䞍煞N。另外還有72種食物。如“魚膚”是從生魚腹上割取的肉;“牛膾”、“鹿膾”等是把生肉切成細絲制成的食物;“熬兔”、“熬陰鶉”是干煎兔或鵪鶉等。
從出土的西漢遺策中可以看出,漢代湘省飲食生活中的烹調(diào)方法比戰(zhàn)國時代已有進一步的發(fā)展,發(fā)展到羹、炙、煎、熬、蒸、濯、膾、脯、臘、炮、醢、苴等多種。烹調(diào)用的調(diào)料就有鹽、醬、豉、曲、糖、蜜、韭、梅、桂皮、花椒、茱萸等。由于湘省物產(chǎn)豐富,素有“魚米之鄉(xiāng)”的美稱,所以自唐、宋以來,尤其在明、清之際湘省飲食文化的發(fā)展更趨完善,逐步形成了全國八大菜系中一支具有鮮明特色的湘菜系。
民國時期名人譚延愷及其家廚創(chuàng)立了湘菜的重要菜系-組庵湘菜。組庵湘菜以“原材料選取精良、刀工處理精細、烹制技藝精湛、味道調(diào)和精準(zhǔn)”的美食理念贏得了人們的青睞,被稱為“湘菜之源”,組庵湘菜是湘菜中的著名系列和重要流派。
而關(guān)于組庵湘菜也要不少的故事。
在荷花池橘柚滿庭的譚家大院里專設(shè)有宴客廳,客廳里擺放著一張超級大的八仙桌,可以輕松圍坐14~15人,為了方便夾菜,譚家有一尺多長方便夾菜的筷子,杯盤碗盞也比普通的大。
“民國官宴很有禮儀講究,首先會派人提前三天送帖上門,并附上菜單、陪席人員名單,末尾還請求對方對菜單進行指正。受邀客人則會回帖‘敬陪末席’!蹦蠈m浩談到民國飯局,認為最為頭疼的是坐座位,往往相互謙讓很久才能落座,而夾菜也在尊卑禮儀上有它的繁文縟節(jié),一場客套下來,菜都涼了。
1904年10月,明德學(xué)校的新式教育受到王先謙等人反對,并威脅到教員黃興等革命人士的人身安全,當(dāng)時校長胡元倓不得已請來剛?cè)牒擦衷旱淖T延愷坐鎮(zhèn),并在自家設(shè)宴款待譚,讓黃興陪同。黃興知道陪官吃飯可不是什么好差事,而且志不同道不合,難聊到一塊兒。哪知譚延愷見人便拱手作揖,感謝他們?yōu)槊鞯聦W(xué)校的孜孜奉獻,屋里氣氛如破冰般瞬間化開,一桌飯下來,黃興便認定譚延愷的為人,后來成為私交很深的朋友。
待客,可以說是譚延愷的強項,也是他的喜好。為了方便待客,在荷花池的譚家大院里專設(shè)有宴客廳,客廳里擺放著一張?zhí)刂频陌讼勺溃,譚延愷會特意比客人先到,見面便會一一噓寒問暖。這樣的飯局與一般的官宴氣氛截然不同。時任中緬印戰(zhàn)區(qū)美軍總司令的史迪威1943年與民國主席共進一餐后感嘆:你從他部下和侍從僵持的姿勢和緊張的表情中可以想見,汗水正從這些家伙們的背上淌下……
飯局是人與人彼此溝通、接近距離的一種特殊道具,譚延愷可說是將此發(fā)揮到了極致。一是飯菜一流,二是文采斐然。在1917年9月1日二次退位時,譚擺席宴客:“今承盛意公餞,甚感!愷與諸君共事一年,不無戀戀。今將去矣……我所最抱歉者,使諸君懷抱不能發(fā)展耳!弊肿智檎嬉馇,直入人心。所以,譚在國民黨內(nèi)人緣極好,因他是文官,人稱“文甘草”。中藥配伍各有禁忌,唯有甘草跟什么藥都能配合一起用。
一桌乳豬魚翅席,要花費150個大洋:
一次羊城招待軍官的宴席上,譚延愷的家廚曹藎臣上的第一道菜便是譚家豆腐湯。這碗看似普通的湯,食客吃后滿嘴噙香,胃口舒暢,一個個地叫好;然后第二道菜便是紅燒魚翅,這魚翅由霧南宣威火腿與土雞燉數(shù)十小時,上菜時只能上長須排翅,不見雜菜,味厚汁濃,鮮美異常。
在譚延愷看來,一頓愉快的晚宴離不開大快朵頤的飯菜,它與人的多巴胺似乎有著某種關(guān)聯(lián)。譚延愷身為美食大家,不僅深愛著美食,而且對每道菜都有獨到的深究和品位,認為每一道菜“皆有法焉,不敢茍且”。所以吃遍淮揚菜、粵菜、湘菜的他深味美食精髓,于是根據(jù)自己的想法設(shè)計出了200多道菜,于是在民國便有了組庵湘菜。
“組庵菜的重要特色就是紅煨、清燉,調(diào)料簡單,保證菜的原汁原味,在選料上的極為講究以及火候使得菜品上乘!比A夏湘菜大師許菊云在上世紀(jì)60年代參加工作的第二年便有幸接觸到組庵菜,他說當(dāng)時為招待幾位貴賓,師父帶我準(zhǔn)備了幾道組庵菜,花了一天時間。據(jù)著名廚師毛壽松講,別小看組庵豆腐這道小菜,由于它的配料講究,做好至少要兩三個小時,所以它的身價也是普通菜的幾十倍!
“玫瑰情人湯”的典故,令聽者動容:
譚延愷在完婚的第二年,一家人隨父親遷入羊城,夫人方榕卿例假不調(diào),又不肯服藥,譚延愷便別出心裁,要家廚做一道玫瑰母雞湯給方氏吃,家廚不會,譚延愷便親自指導(dǎo),先熬雞湯,后放入玫瑰,再調(diào)入適量蜂蜜。結(jié)果方氏喝了幾次后竟然好起來了。這事兒被總督府的人傳了出去,一時傳為佳話,“玫瑰母雞湯”也遂改為玫瑰情人湯,成為羊城酒家里的名湯。
“譚延愷有道‘神仙魚羹’,當(dāng)時家廚曹藎臣第一次做時,很神秘地將自己關(guān)在一個封閉的小房子里,一天之后端出一碗湯來,那湯既有魚的鮮美,又有雞的濃香。大家跑到房間一看,只見一條完整的魚刺掛在砂鍋的上方!蹦蠈m浩講起這道菜做法的特別之處來,先用砂鍋燉土雞湯,在雞湯上方懸掛一條鯽魚,用錫箔紙或牛皮紙將砂鍋密封好,文火燉3—4小時,先大火轉(zhuǎn)小火,讓雞湯的蒸汽把鯽魚蒸熟。鯽魚蒸熟以后會慢慢脫骨掉進雞湯,直到最后只剩下魚頭和魚刺。再燉4—5小時,形成魚羹!斑@種做法很神奇,后來失傳了。但聽說現(xiàn)在又有人研制出這道菜的做法了!
曹藎臣對火有著特別的了解,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仍將自己的火分為煤火、炭火和柴火!斑^去做菜,因為調(diào)料相對簡單,這就更加考驗廚子的火功,以及對食材習(xí)性的把握;現(xiàn)在的廚子則更多需要熟練掌握上百種佐料的用法!
在取料方面,譚家當(dāng)然也不會馬虎:霜前的白菜、霜后的蘿卜、早韭、晚崧、秋天的鴨子、冬天的魚。
當(dāng)時流傳有一個故事:譚家為做一份咸蛋黃炒白菜心,他事先要取晚上收割的大白菜晚崧三擔(dān),去邊取嫩心來燒,因為晚上的白菜是非常鮮嫩的。據(jù)說每到做這菜時,周圍的窮人就可以從譚家的垃圾堆里撿到很多白菜葉吃。
譚延愷最厲害的還是會創(chuàng)新,祖庵菜幾乎都是改良過的,當(dāng)時譚是設(shè)計師,而曹則是工程師,兩人十分默契地配合了18年。如果說曾國藩湘菜以軍菜的形式普及全國,那么譚延愷則將湘菜帶入一個新的時代。
自嘲貪嘴,“每天被清蒸一次,燒烤一次”:
1928年譚延愷忽患中風(fēng)接受治療,他曾風(fēng)趣地對朋友說:“我一生好吃,現(xiàn)在自身每天被清蒸一次,燒烤一次,大概是貪嘴的報應(yīng)!
而譚延愷對其夫人如此情深,除了方氏也懂美食、文史外,也與另一個女人,另一張飯桌有關(guān)。
譚延愷雖出生于官宦之家,父親曾為兩江總督,但母親卻只是家里的一位小妾,她雖生有三個兒子,但在封建禮制下,她長期未取得與其夫同桌而食的權(quán)利,吃飯時只能站著用餐。母親常對他說:你們兄弟要努力讀書,將來做番大事業(yè),那我在譚家雖然吃苦也感到安慰了。這對年幼的譚延愷刺激很大,吃飯時往往伴母而食,對母親李太夫人晨昏定省,十分孝敬。
24歲那年,譚延愷在全國統(tǒng)考中以第一名的成績獲中會元,在殿試中獲得進士,算是光耀了譚家門楣,父親譚鐘麟便向全家宣布:“李氏夫人可以入正廳就座用膳!蹦赣H的待遇變化本是喜事,但譚延愷卻有他的個人滋味。
一張飯桌看透世俗,自此他對弱者心存寬容!渡陥蟆1929年載,譚在湘省任督軍時,一日打電話回軍署,有一署員問是誰,譚只答“祖安”二字,署員未聽明白,以為另有一人尋祖安,乃信口答曰,總座正在午睡,有事請親來拜謁,是他吩咐下的。譚回署后,對此事未加追究,只關(guān)照辦事人,以后不可倚勢驕人。
浮世功名皆過往,研究美食對譚延愷來說才是一大要事。對后來的起起伏伏,譚延愷對酒當(dāng)歌時道出心聲:茫茫念來日,惻惻感群暄。海色濃如酒,春風(fēng)細拂門。桃花開正好,莫羨武陵源。
雖然譚延愷一生是做到了“聽風(fēng)聽水自淹留”,但1928年忽患中風(fēng)病,“左手及足時感麻木,經(jīng)西醫(yī)極力救治始愈。然至今左手仍欠活動,探物時如不注意,即不能移動。面目浮腫,微帶黑色,顏福愛博士常為診視,謂肝中血管受病,致血液過多,血壓線增高”。后來不得不每天接受溫水浴和電療各一次。他曾風(fēng)趣地對朋友說:“我一生好吃,現(xiàn)在自身每天被清蒸一次,燒烤一次,大概是貪嘴的報應(yīng)!
關(guān)于湘菜的歷史一言難盡,周松也深知面對八大擦洗的對手是么強悍的挑戰(zhàn)。
但是,遇強更強是他一貫的宗旨,想要真正的撬動羋家,那就必須從湘菜開始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