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多就是,看看別的村咋樣,這兩個娃娃是某某家孩子,那兩個娃娃是誰誰家親戚,都是點名要來咱們青山公社的,你看看你們公社別的村,比如靠山村……
領(lǐng)導(dǎo)知道自己理虧就行,在這種情況下,李書記的工作就好干多了。
之前那六個知青,得知他們都被分去了李家莊,就是李如歌家那個村子,開始還都挺高興。
因為他們幾個沒下來前,父母都把李家莊描述的很好,啥糧食可勁吃了,聽說那里的大青山可美了,人也都是聰明的,還出過一個京大的大學(xué)生呢。
這些事作為領(lǐng)導(dǎo),只需秘書一個電話,或是自己一個電話,就都能掌握。
然后這一路他們又是和李如歌一路回來的,就更相信他們爸媽說的話沒錯,因為李如歌的確是京大畢業(yè)的,也的確出生成長在李家莊。
可真的一進村子里,幾個人就有點傻眼了,這里不是很富裕嗎?咋住的都是土房?
而且村民也都穿的很破,那衣裳上都打著補丁,這叫啥富裕?
王建設(shè)示意幾個人都稍安勿躁,畢竟和他們這一路走過來的村子比起來,李家莊這不是還有幾戶磚房呢。
有幾戶磚房也不可能是給他們住的?
這點自知之明,幾個人到是都有,后一看果然是。
李家莊的集體戶就蓋在大隊部旁邊,之前那兩間當(dāng)過托兒所,又當(dāng)過夜校的房子,修整修整,正好可以給知青用。
不過肯定是不夠,然后就在旁邊又蓋兩間,但走一個大門,上面還掛著個牌子,寫著三個大字,集體戶。
曾經(jīng)聽說過知青下鄉(xiāng),遭遇過的不幸,李富斌同志都想在自己能力范圍內(nèi),避免那樣的事再發(fā)生。
所以把集體戶蓋在大隊部旁邊,這也是個震懾,尤其李二這個大隊長,還有徐順利那個大隊書記,又是他比較信任的。
只要有這兩個人在,李富斌堅信,未來能來李家莊插隊落戶的知青,都是幸運的。
而且李書記對每個村都是這樣要求的,就是來的知青,男女不能混著住,東西屋也不行,必須要有兩個院子。
你看走一個大門行,但往里一走,就分開兩個小院了,中間還必須要有一堵墻。
然后幾個知青要一起開火,那好辦,夏季可以在外面做飯,冬季為了暖屋子,就輪到男知青做飯,就在男知青這邊開火。
同樣,輪到女知青做飯,就在女知青那邊開火。
反正兩邊都有廚房,不一起開火就更方便了,自己管自己,免得違背李書記的意思。
李富斌對幾個人的要求就這一點:“你們都還小,下來是幫助搞建設(shè)的,最好不要太早考慮個人問題。”
都才十七八歲的小孩子,說句不好聽的,心智都未必成熟,過早談對象結(jié)婚,到時后悔了咋整。
他們夫妻是過來人,又聽說過當(dāng)年的事,自然能避免就盡可能的避免那種事再發(fā)生。
所以首先就是要把男女知青分開兩個院子,其次就是時不時的敲打敲打,讓大家都別干將來讓自己后悔的事。
幾個知青對李書記的印象都很不錯,對李二這個大隊長也印象很好。
最起碼他們村的這個大隊長年輕啊,不似那些胡子拉碴的老頭,一個個都臟兮兮的。
后來混熟了,幾個人才了解,村中那幾間比較新的磚房,是個叫劉解放他們家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