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
于謙聽到這話,深感嘆息,面露異樣的復(fù)雜情緒。
“就這樣吧!
他又說。
“你們兩不用再說什么規(guī)勸的話!
審視二人表情后,朱祁鐮微笑起身,輕輕用手指向腳下。
“大明的江山便是如此血淚筑成。”
無論開國洪武,亦或是永樂時期,何曾讓敵人有機可趁,收復(fù)失土?
他神情從容,笑容自在,而一句平常之語,卻足以震徹兩人心田。
于謙和陳循一時之間愣在當場。
清風(fēng)拂過紫荊城,他們的目光依然凝視朱祁鐮。
登基以來的日子里,他曾多次提及洪武、永樂兩位祖先,他們雖未察覺有何不對,此時卻是明白了這并非空話。
這與他的慵懶模樣相差何其巨大?
這位皇帝到底掩藏了多少實力呢?
思緒至此,更讓他們震撼的是,從朱祁鐮繼位開始,他似乎滴酒不沾!
這雖然看似微不足道,但他們深知朱祁鐮曾經(jīng)的嗜酒習(xí)慣。
一時,二人都愕然無語。
望著朱祁鐮,二人心頭涌出異樣的感受,眼眶也泛起紅光。
“奴才有數(shù)了!”
于謙神色肅穆,對著朱祁鐮深深躬身致敬。
陳循緊隨其后。
看見二人神色大變,朱祁鐮微笑點頭,轉(zhuǎn)身徑直向大廟前行:“你們傳旨下去!
……
在太廟中,朱祁鐮駐足石階之上,一只大手直接握住插在一旁的國之鎮(zhèn)劍。
勁風(fēng)將他的散發(fā)輕輕翻飛。
手握國寶,他大步走進廟堂,一旁孫若薇立刻回首,看到他手中的劍,她的表情瞬時起了波瀾。
“皇后!
朱祁鐮并未多言,僅僅簡單問候之后便來到她的身邊,拾起祭品,火焰立時點燃。
“皇上要去做什么?”
孫若薇一臉愕然,雙眸緊盯著那柄鎮(zhèn)國劍,滿目戒備。
之前朱祁鈺的確在此與先人密談時流露出對于某方面的怨懟,孫若薇雖然未曾承諾,但眼前景象令她隱約感到潛在的危機。
朱祁鐮目光投向歷任皇帝的畫像,沉聲道:“朕要御駕親征!
仿佛與她談話,卻又似乎對歷代先皇訴說。
“什么?”
聽到這話,孫若薇面色驟然一沉,心中暗潮洶涌。
孫若薇頓時露出驚訝的表情,難以置信朱祁鐮的話。
親率大軍?
宮廷剛恢復(fù)平穩(wěn),他這位皇帝就要親自上陣,不怕發(fā)生意外嗎?
“這一戰(zhàn),朕必須要親自參加!”
朱祁鐮沒有理會孫若薇,為幾位朱家前代祖先上了香燭后,徑直向旁邊跪拜下去。
整過程無比自然流暢。
看著眼前的朱祁鐮,盡管內(nèi)心滿是疑惑,孫若薇竟然一時說不出話來。
最后只脫口問了聲:“你打算如何對待先皇?”
這個問題她始終耿耿于懷。
雖廢黜朱祁鎮(zhèn)為民,但皇家毫無私情可言,怎容她不擔(dān)憂?
“太后的想法是什么?”
朱祁鐮視線未離開畫像,對孫若薇的提問視而不見。
“……”
對朱祁鐮這位昔日無所事事的王爺,孫若薇越來越感到看不透,但她怎能回避這個答案?
遲疑了一下,
孫若薇最終堅定地說:“本宮希望你饒恕他的性命!”
朱祁鐮帶給她的壓力實在過大,如果不是這份沉重感,也許她會為朱祁鎮(zhèn)爭取封王的機會。
此刻,她卻不敢。
只因朱祁鐮握著定國之劍在手!
那是天命神授,守護國家的定國劍!
“哼~”
聽到此話,朱祁鐮輕笑一聲,轉(zhuǎn)而平視孫若薇,直擊其雙眼問道:“留他一條活路?”
“太后希望讓本家顏面無存嗎?”
對于大哥朱祁鎮(zhèn),朱祁鐮并無特別的感情,起初他并未傷害朱祁鎮(zhèn)的念頭。
然而現(xiàn)在的局勢不同,如今他的考慮需遠遠超出過去。
聽著這話,看到朱祁鐮平靜無波的表情,孫若薇頓時愣住。
她明白朱祁鐮的意圖。
縱然朱祁鎮(zhèn)未死,歸來又有何作為?
只能成為眾人恥笑的對象嗎?
或許別人都能,可他姓朱,朱家的臉不能丟!
“他……畢竟曾經(jīng)是你兄長!”
長久沉默之后,就算孫若薇明白朱祁鐮的想法,仍無法放任不管朱祁鎮(zhèn)。
“哼!”
見狀,朱祁鐮冷笑一聲,隨即起身離去,留下一句擲地有聲的話:“假使他還活著!
“朕會給他個抉擇!
“具體如何處理,全看他自己!
“朕只愿他不丟盡朱家顏面!”
此刻,易州城內(nèi)戰(zhàn)況依舊。
不,不能說是仍在激戰(zhàn),這座城市的每個人都瘋狂投入戰(zhàn)場!
石亨不知何時醒來,如今雙目血紅,倚靠在別人的扶持下站城墻上,竭力支撐自己無法站起來的身體。
身為此城將軍,這一刻他是不能缺席的,哪怕是在最下方的戰(zhàn)場上。
王順帶領(lǐng)著一支隊伍奮力抵抗瓦剌鐵騎的沖擊。
他們現(xiàn)在都披掛著戰(zhàn)甲,但隊伍里包含儒生、強壯的男子、老年人和士兵等多種身份。
這支隊伍多元且特殊。
即便如此,他們堅韌無比地固守易洲城門,毫不讓對方靠近。
眼前景象,雙方陣亡者和傷痕累累的人體交織堆疊,但他們的眼神里沒有一絲退縮,雙頰血紅,有些人還在顫抖。
無人了解他們所承受的壓力與艱難,面對倒下的戰(zhàn)友,他們選擇堅守下去。
“各位兄弟,我們絕不讓這群野蠻子踏進中原,若被他們攻入,大家的好日子怕是要到頭了!”
一位戰(zhàn)士叫囂道。
“不錯,死了最多二十載,我還是好漢一條!”
又有人回應(yīng),帶著一股悲憤與堅定。
有人感嘆:“希望轉(zhuǎn)世不再做個書生,拿著劍都不穩(wěn),實在有辱列祖列宗!”
在這振奮人心的呼喊中,或許是在自我鼓舞,也在告知伙伴,他們并非孤軍奮戰(zhàn)。
而在遠處,也先神色陰沉凝視著眼前的激戰(zhàn)場面,內(nèi)心震動而難以理解。
他們明明占據(jù)了大量兵力的優(yōu)勢,為何大明朝軍隊能如此不顧生死瘋狂抗爭?
更讓他意想不到的,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么多的平民百姓?
在他們的攻擊下,這些百姓本該早撤離才是啊。
這些人竟然敢站出來對抗,這是怎樣的精神紐帶!
也先急于了解,驅(qū)動這些明朝士兵拼命到底的動力何在?
經(jīng)過一上午的多次沖擊,雖然數(shù)次打破防線,但他們依然被打回來,雙方都有巨大的犧牲。
這些損失全都是瓦剌精銳,也先每多失去一名騎兵便感到揪心。
這樣無休止地硬拼,絕非長遠之計。
看著鐵騎再次退敗,他的臉色益加深沉。
終于下定了決心:“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