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4章
“詔書總不能下到每一個州縣,不能讓所有的百姓都知道。”李泰輕輕地一笑,補了句:“但是詔書可以下到每一個營房,讓百姓們知道安居樂業(yè)、各循其理,奉公守法、各司其職,就是最好的報國之道!
“你說的有理。”李世民看李泰的眼神里滿滿的全都是滿意,李泰看問題清晰精準,解決問題也能干脆利落。
百姓前來捐獻是好意,動機絕對是好的,這是不能打擊的,他們只是在方式方法上失當,失當?shù)母驹蜻是國家大肆征兵鬧的。
從根本上解決這件事,就要讓百姓們知道怎么做才是對國家有利的,又不能給每一家每一戶下份詔書。
那就把詔書下到營房,百姓們捐獻肯定要去營房捐獻,只要營房拒收,百姓們自然就不會再來了。
于是李世民立馬親筆寫了份詔書,“高句麗泉蓋蘇文弒主虐民,情何可忍!今欲巡幸幽、薊,問罪遼、碣,所過營頓,無為勞費!
寫完之后讓人把這份詔書抄寫下來,并貼到營房之外,這一舉果然奏效,百姓們漸漸地就來得少了,于是各種行軍征戰(zhàn)的物資費用減少了一大半。
過了數(shù)日,安羅山上的軍械挑撿得差不多了,李世民盤算著東征大計,從頭思量都做了哪些事,還有哪些事該做沒做。
東征絕不是臨時起意,說起來早在數(shù)年之前,李世民就曾派郎中陳大德前往高句麗。
名義上,陳大德是唐朝撫慰高句麗的使臣,而實際上卻肩負著摸清高句麗國情、軍事實力和軍事部署的重要任務。
為了摸清遼東軍事實力的虛實,李世民早早的就派營州都督張儉對高句麗占據(jù)的遼東地區(qū)發(fā)動試探性的進攻。
恰逢河水持續(xù)上漲無法渡過遼河,李世民又派人率百余騎兵進入高句麗境內(nèi)偵察敵情。
除了情報上的收集,李世民還敕令洪、饒、江三州,造船四百艘,以載軍糧。
任命大理卿韋挺為饋輸使,節(jié)制河北諸州,命令少卿蕭銳轉運河南諸州的軍糧,“北輸粟營州,東儲粟古大人城!币猿渥愕墓⿷獫M足征伐高句麗大軍的物資之需。
兵也征足了,船也造足了,軍械、軍糧也準備足了,李世民連下詔書,發(fā)布檄文,以代天伐罪的姿態(tài),完成了征伐高句麗的輿論準備。
為了防止出現(xiàn)前隋東征惹得天下怨聲載道的,李世民做了許多安撫民心的工作。
結果大唐百姓對東征毫無畏懼,相反倒是個個摩拳擦掌,情愿自掏腰包也要跟著東征。
李世民輕輕地撫摸著地圖,眉頭深鎖,一樁樁一件件的理清思緒,做了這么多,還差什么沒做?
李世民年輕時打仗很少有準備得這么周全,計劃得這么縝密的時候,這一仗他很重視,他知道這應該就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戰(zhàn)了,他想給他的戰(zhàn)爭生涯畫上一個華麗點的句號。
一個人的精力終究是有限的,他想得頭疼也想不出還有什么紕漏,于是他身子向后一靠,半瞇著眼說道:“把太子請過來!
“陛下,太子下山已有多半日了,想來也快回來了。”小黃門子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躬著身子,頭也不抬,大氣也不敢喘。
“哦?”李世民還真不知道李泰下山了,于是驚訝地“哦”了一聲,隨即問道:“太子做什么去了?”
太子做什么也沒告訴小黃門子,小黃門子只好誠實地搖了搖頭,這時陳文倒騰著小碎步走了進來。
“陛下,剛剛送來的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