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弘文選擇十皇子楚翰的消息不脛而走。
第二天,整個京都城都已經(jīng)知曉了此事。
東宮。
太子滿臉陰沉看著前來匯報消息的工部尚書何鵬,冷聲道:
“想不到鄧弘文此人居然如此不識抬舉,哼,老十這等收買人心的手段倒是有一套!”
雖然憤怒,但更多是懊惱。
早知道鄧弘文是這種人重情重義之人,就應該搶先一步安頓其父母才是。
現(xiàn)在好了,被老十捷足先登了。
何鵬此刻也是一臉郁悶:“是啊,沒想到此人竟不被錢財和高官所動,真是讓人意外。
不過,既然此人不能為太子殿下所用,那就只能盡可能阻攔他成為狀元!”
狀元,必定是要被重用的。
但只要不成為狀元不就行了?
太子眼睛一瞇:“何大人言之有理,你立即下去聯(lián)系其他人,讓他們在三天之后支援本宮,一定要阻攔鄧弘文成為狀元!”
“下官明白!”何鵬應了一聲,立即下去安排。
與此同時,四皇子府邸。
同樣的一幕正在發(fā)生。
吏部侍郎莫玉山將鄧弘文投靠十皇子一事簡單說了一遍。
四皇子一邊品著茶,一邊冷笑:“想不到本王和太子都沒能招攬成功,反而便宜了老十!
可惜啊,老十以前一直跟著老八,如今老八死了,樹倒猢猻散,老十不過是秋后螞蚱,蹦跶不了幾天。
父皇沒有見此事牽連到他,已經(jīng)是法外開恩,沒想到他居然還敢招攬人!”
說著說著,四皇子就來氣,手中的茶頓時就不香了。
雖然表面上一副不在乎的模樣,但實際上他卻很清楚,自己嫉妒了。
鄧弘文此人名聲在外,四皇子早有耳聞,如此人才不被招攬就算了,如今還被競爭對手給招攬過去。
這口氣怎么咽得下!
莫玉山知道四皇子的性格,表面上說不在意,那就是在意。
“殿下不必著急,鄧弘文此人雖然有才華,但只要不讓其成為狀元,一切就都在我們的掌握中!”
莫玉山笑道:“何況太子那邊想必也不會讓鄧弘文輕易成為狀元,到時候太子也一定會動手!
“只要鄧弘文不是狀元,此人便不成氣候,其他人就能爭奪狀元!
“柳云清的才華不比楊云濤低,這狀元的位置,他能爭一爭!”
此言一出,四皇子眼睛一亮:“不錯,只要阻攔鄧弘文成為狀元,將柳云清扶持上去,定能成事!
莫大人,此事就勞煩你親自跑一趟,聯(lián)系其他人,三天之后全力支持本王!”
“下官明白!”莫玉山深知事情的重要性,應了一聲立即下去安排。
四皇子站在原地,雙手負背,一副高處不勝寒的模樣,嘴角浮現(xiàn)一抹冷笑:
“十八弟啊十八弟,你的科舉雖然成功,但很可惜,這些人不能為你所用!”
想到自己招攬了不少人,四皇子心情大好。
再想到楚寧得知此事之后的表情,四皇子頓時放聲大笑。
能看到楚寧吃癟,那也是人生一大趣事!
接下來的三天之間,京都城內(nèi)熱鬧非凡。
皇子們和世家豪門的招攬還在繼續(xù)。
更有甚至為了鞏固雙方關系,世家豪門將自己的女兒嫁給考生。
只不過對外宣稱是訂婚,想要結婚還需等到殿試之后,確定進士身份和官職才行。
但就算如此,這三天的京都城也是熱鬧無比。
訂婚需要許多東西,不管是布料店,米糧店,還是菜販都掙得盆滿缽滿。
這在無形當中提升了京都城的經(jīng)濟!
皇帝當然也知道這些事,但對此卻不置可否,沒有派人阻攔,但也沒有表態(tài)同意,一副任由事態(tài)發(fā)展的樣子。
對皇帝來說,經(jīng)濟的提高使得稅收多了不少。
有銀子,一切都好說!
窮慣了的皇帝,當然不會自絕財路。
直到三天之后的殿試,京都城才安靜下來。
這一天,已是進入了九月,秋高氣爽。
皇宮門口匯聚了一大群考生,黑壓壓一眼望不到頭。
好在楚寧早有準備,已經(jīng)請示皇帝調(diào)集禁軍前來維護秩序。
隨著辰時來到,楚寧站在宮墻上,朗聲道:“諸位,今后是最后的殿試,只要通過殿試,父皇便會欽點前三甲的狀元,榜眼和探花!
這對你們來說是人生的關鍵時候,本王希望你們拋開一切,全力以赴,發(fā)揮自己真正的本事!
話畢,一旁劉守仁小聲道:“殿下,吉時已至!
楚寧微微頷首,沉聲道:“入宮!”
一聲令下,禁軍讓出一條通道,站在最前面的鄧弘文,楊文濤和柳云清三人帶隊進入。
浩浩蕩蕩的六百人足足一刻鐘才全部進入皇宮。
不過,他們現(xiàn)在還沒有進入金鑾殿的資格,在宦官的帶領下,跪倒在殿外臺階下的廣場上。
此刻的皇宮廣場已經(jīng)放了許多案幾,上面有筆墨紙硯,用來給眾人作答的。
楚寧來到殿內(nèi),拱手施禮道:“父皇,所有考生準備就緒,還請父皇出題!
殿試和會試不同,會試可以是朝廷大員出題,但殿試是由皇帝親自出題。
所以,殿試根本不用考慮泄題,因為是皇帝現(xiàn)場口述題目。
考生要根據(jù)皇帝口述的題目來答題!
誰都不知道皇帝會出什么題目,所以必須精通所有的史書才能應對殿試。
皇帝微微頷首,他對這次的殿試期待已久,當即起身走下龍椅,來到殿門口。
看著廣場上黑壓壓的一大群考生,朗聲道:“諸位都是我朝人才,能來到此地,足以說明你們才華遠超常人。
此次朕的題目很簡單,乃是一件事關我大楚安危的大事,朕此次考驗你們的應變能力!
聽好了,這次的題目就是如何在大趙和大燕王朝的聯(lián)手下,確保我大楚安危!
如今,我朝已經(jīng)和大趙開戰(zhàn),目前我朝并州兵馬已經(jīng)殺入大趙腹地,但大趙王朝也派人向大燕王朝求援。
如今大燕王朝答應出兵七萬,一部分支援趙國,一部分在前線給我軍壓力。
如此局面,我朝該如何應對?”
此言一出,現(xiàn)場鴉雀無聲,誰都沒想到,皇帝的考題居然是如今大楚王朝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