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寧的登基大典在即,楚國國都內(nèi)的人潮開始洶涌起來。
街道上熙熙攘攘,商販的叫賣聲此起彼伏,來自各地的使臣、商賈、游俠和看熱鬧的百姓紛紛涌入城中,使得這座原本就繁華的都城更加熱鬧非凡。
然而,隨著人流的增加,城內(nèi)的治安壓力也隨之而來。
為了防止有人趁機生事,城防營的士兵們?nèi)找共煌5匮策墸情T處的盤查也愈發(fā)嚴格。
街角巷尾,隨處可見身著鐵甲的士兵手持長矛,目光警惕地掃視著過往行人。
城內(nèi)的酒樓、茶肆和煙花柳巷之地,更是人聲鼎沸。
在這些地方,消息傳播得最快,也最容易被添油加醋。
而就在這登基大典前的前幾天,一則令人震驚的傳聞開始在城中流傳開來。
大周的武秀寧公主和楚國的楚天世子出了六道題,竟難倒了來自大唐、大漢和魏國的三位大儒,裴琰智、司馬輝和崔高軒。
這消息如同一陣風,迅速席卷了整個都城。
在城中最負盛名的“醉仙樓”內(nèi),二樓靠窗的位置坐滿了衣著華貴的商人和文人。
酒過三巡,話題自然而然地轉(zhuǎn)到了這則傳聞上。
一名身著錦袍的中年商人拍案笑道:“你們聽說了嗎?那三位大儒竟然連六道題都答不上來,還自稱什么‘學富五車’,真是笑話!”
旁邊一名年輕書生搖頭晃腦地說道:“可不是嘛!我聽聞那六道題中有一道是關(guān)于從郢都出發(fā),沿沅水西行三百里,再折向北過蒼梧山,最終抵達何處的問題!
“這題在我朝連三歲孩童都能答上幾句,可那三位大儒卻支支吾吾,半天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哈哈哈哈!”
另一名滿臉絡(luò)腮胡的江湖豪客大笑:“我看他們不過是徒有虛名罷了!平日里高高在上,如今卻連兩個小輩的問題都答不上,真是丟盡了臉面!”
角落里,一名老者捋著胡須,慢悠悠地說道:“此事恐怕沒那么簡單!
“那武秀寧公主和楚天世子年紀雖小,但據(jù)說天賦異稟,尤其是楚天世子,自幼博覽群書,聰慧過人!
“而那三位大儒,或許是一時輕敵,才著了道。”
“輕敵?”
一名年輕女子嗤笑一聲:“大儒之名,豈是兒戲?若連這點考驗都經(jīng)受不住,還談什么‘治國平天下’?”
酒樓內(nèi)的議論聲越來越大,眾人的嘲諷之意也愈發(fā)明顯。
有人甚至編起了打油詩,嘲笑三位大儒的“無能”。
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很快便傳遍了整個都城。
不僅是酒樓,就連煙花柳巷之地也未能免俗。
在“怡紅院”內(nèi),幾名歌姬一邊調(diào)琴,一邊低聲議論。
“聽說那三位大儒在驛館里氣得直跳腳呢!”一名身穿粉色紗裙的女子掩嘴輕笑。
“活該!”
另一名綠衣女子撇了撇嘴:“平日里擺出一副清高模樣,瞧不起我們這些風塵女子,如今卻連小孩子的問題都答不上,真是報應(yīng)!”
一名年長些的女子嘆了口氣,道:“不過這事兒也蹊蹺,那三位大儒畢竟是名滿天下的人物,怎會如此不堪一擊?莫不是有人故意設(shè)局?”
“管他呢!”
粉裙女子笑道:“反正現(xiàn)在全城的人都在看他們的笑話,我看他們還有什么臉面在登基大典上露面!”
這些傳聞終于傳到了裴琰智、司馬輝和崔高軒的耳中。
驛館內(nèi),裴琰智氣得臉色鐵青,手中的茶杯被他狠狠砸在地上,碎片四濺。
“楚寧這廝,果然沒安好心!”
裴琰智怒喝道:“故意派那兩個小鬼來請教問題,目的就是想搞砸我們的名聲!真是卑鄙!”
司馬輝坐在一旁,手中的羽扇罕見地沒有搖動。
他眉頭緊鎖,沉聲道:“看來楚寧已經(jīng)察覺了我們的計劃,搶先一步動手。如今我們的名聲受損,就算在登基大典上發(fā)難,恐怕也難以撼動他的地位!
崔高軒冷笑一聲,眼中閃過一絲陰狠:“他以為這樣就能讓我們認輸?”
“哼,這次我們可是有備而來!楚寧,你就等著吧,看老夫如何壞你的好事!”
裴琰智仍舊不甘心,咬牙切齒地說道:“可城內(nèi)的謠言怎么辦?如今全城的人都在嘲笑我們,這口氣我咽不下去!”
崔高軒冷哼一聲,道:“還有幾天就是登基大典,我們這幾日好好準備,不要被這些謠言擾亂了心神!
“名聲固然重要,但完成陛下交代的任務(wù)才是重中之重!”
裴琰智深吸一口氣,勉強壓下心中的怒火,點了點頭:“好,就依你所言,不過,楚寧這筆賬,我遲早要跟他算清楚!”
與此同時,楚國的皇宮內(nèi),楚寧正站在御書房的窗前,眺望著遠處的街景。
他的嘴角微微上揚,顯然對城內(nèi)的傳聞頗為滿意。
“殿下,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鄙泶┚p紅色官服的賈羽親自前來稟報。
楚寧輕輕點頭:“很好,那三位大儒現(xiàn)在想必已經(jīng)焦頭爛額了吧?”
賈羽恭敬地答道:“據(jù)探子回報,裴琰智在驛館內(nèi)大發(fā)雷霆,司馬輝和崔高軒雖然表面鎮(zhèn)定,但私下里也在加緊謀劃。”
楚寧冷笑一聲:“讓他們折騰去吧,名聲掃地之后,他們的話還有誰會信?”
賈羽猶豫了一下,又道:“殿下,屬下還是擔心他們會狗急跳墻,在登基大典上做出極端之事!
楚寧擺了擺手,淡淡道:“無妨,本宮早已布下天羅地網(wǎng),就等他們自投羅網(wǎng)!
隨著登基大典的臨近,楚國都城的戒備愈發(fā)森嚴。
城防營的士兵們?nèi)找馆啺,街上的巡邏隊伍也比往日多了?shù)倍。
百姓們雖然對三位大儒的“丑聞”津津樂道,但更多人還是將目光投向了即將到來的盛典。
而在驛館內(nèi),裴琰智、司馬輝和崔高軒也開始了最后的準備。
他們深知,這一次的行動不僅關(guān)乎他們的名聲,更關(guān)乎各自國家的利益。無論如何,他們都不能失敗。
“楚寧,你以為這樣就能打敗我們?”
崔高軒望著窗外的夜色,冷冷地說道:“真正的較量,現(xiàn)在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