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傅并沒有直接說出哪有窖藏豬油,而是先給陳陽他們講解了什么叫餑餑鋪。
“要想搞清楚什么叫餑餑鋪,首先要了解【餑餑桌子】!”
“餑餑桌子?”
后廚兩個年輕人顯然都沒聽說過這個名詞。
原來,餑餑桌子是一種漢族點心,現(xiàn)在吃過的人恐怕不多了。
滿洲人自從入關后,所有郊天祭孔的儀式都沿用的明朝以前的儀式。
所有獻禮祭器絲毫沒有改變商周以來的舊制。
但滿族人有滿族人的傳統(tǒng),帝后妃嬪忌辰,舉行廟祭,就仍然按照滿洲舊式,用餑餑桌子上供。
餑餑桌子是有一定尺寸的,高寬都是二尺,三尺的也有。
這種桌子又笨重又華麗。
金漆彩繪,丹霞交錯。
最矮的有三層,最高的有二十一層。
每層又高腳銅盤二十四只,每層要擺點心二百多塊。
這中點心名叫“點子”,分甜咸兩種,一般是用豬油酥白面、白糖、或者椒鹽、奶油做原料,由大內(nèi)餑餑房承制。
祭拜活動結(jié)束后,各宮的貴人們又吃不了許多,所以太監(jiān)們就發(fā)現(xiàn)了生財之道,他們先是向分到點子的妃嬪宮女們收購。
買來后就把這些點子分送給王公親貴們。
這些王公親貴自持身份,也不會白拿,于是便給太監(jiān)們賞錢。
漸漸,這種習俗演變成了定例,太監(jiān)們還給這玩意兒起了個名字叫“散!。
那個時代,宮里的一舉一動,民間自然爭相效仿,流風所及,后來帝都人般白事,要是關系好的兩家,至親好友也會送一桌子餑餑給喪主供奉靈前,給死者風光風光。
可是沒辦法找大內(nèi)餑餑房做,于是帝都像蘭英、毓美、正明幾家大點心鋪子,都可以代客定做,而且供應桌子吉期,等棺材出堂,點心鋪才能來喪主家取桌子,收家伙事。
呂小燕見兩人聽得入迷,于是笑道:“為什么繞了這么大一彎兒?因為這點子餑餑才是最賺錢的玩意兒。”
陳陽聞弦音而知雅意,師傅這是在提醒他,其實餑餑鋪子可以多元化經(jīng)營,不要局限于零售。
餑餑桌子說到底不就是批發(fā)嗎?
而且是來單接活,完全不影響日常的零售。
這絕對是個好生意啊。
別覺得這玩意是賺死人錢,膈應。
這年頭生老病死,是人們最舍得花錢的地方,再說了,通過勞動賺錢,不丟人。
“不過!”呂小燕話鋒一轉(zhuǎn),“想要做好點子餑餑,首先就要好的豬油,這個豬油最少要十年以上的陳豬油起酥才行。”
“這么做,放個四五十天才不會變質(zhì)發(fā)霉,而且口味和口感仍然非常好!”
這時,他又特意強調(diào)一點:“當然,日常零售的傳統(tǒng)點心也不能糊弄人,什么品質(zhì)的豬油起酥,那就賣什么樣的價格!
“普通的消費者可能不知道這里的門道,但一旦入了專業(yè)人士的法眼,那就立馬砸了招牌!
陳陽聽到這話心有戚戚,有一說一,他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可能不懂這些,但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還是多多少少了解一些點子餑餑的。
而且,全華國民俗專家哪里最多?
肯定是帝都啊。
你要在帝都玩花活,萬一遇到個這方面的專家,那真是丟人死了。
陳陽點了點頭,既然要搞傳統(tǒng)餑餑鋪子,聽師傅這么一說,自己和師妹之前的想法完全就是掛羊頭賣狗肉。
陳陽先看了看呂小燕,然后又看了看師妹,然后說道:“師傅,我懂了,您的意思就是咱現(xiàn)在有兩條路,一條是號稱餑餑鋪子,但其實就是現(xiàn)在的傳統(tǒng)白案點心店!
“另一條就是徹底復古,咱們會的那些點心只是旁支末節(jié),也就是說,現(xiàn)在開傳統(tǒng)餑餑鋪子的時機還不成熟,咱不會做點子餑餑,我說的對嗎?”
呂小燕笑著點了點頭,他這個徒弟確實聰明,稍微點到即止的話,他就能知道自己的意思。
陳陽皺眉看向葉佳怡:“你看呢?”
葉佳怡也糾結(jié)啊,這些年,恢復傳統(tǒng)的老行當不僅政府和群眾都很支持,而且這也是個生意的噱頭,舍棄了太可惜。
但如果堅持做傳統(tǒng)點子餑餑,雖然燒麥這些可以作為產(chǎn)品,可重點要放在糕點上。尤其是糕餅方面。
但他們都沒有這方面的制作經(jīng)驗。
就在陳陽和葉佳怡左右為難之時。
呂小燕笑道:“這個先放一邊,我們繼續(xù)說餑餑鋪子!”
“餑餑不是誰都能做的,十好幾層餑餑,要不是經(jīng)驗老道師傅親自動手,讓新手做,擺上十天八天餑餑一干,讓風一賜,裂開就散,全部垮臺!
“這么一說,這餑餑桌子的價格就不菲了,能賣得出去嗎?”葉佳怡有些懷疑。
陳陽搖了搖頭:“那是你沒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現(xiàn)在的葬禮送個花圈啥的就行,但咱們?nèi)A國人都好個面子,假如你能把餑餑桌子搞成功,而且撤了供桌,親朋好友吃到這餑餑都覺得好,那這銷路就打開了。”
呂小燕點了點頭:“相比于華而不實的花圈,餑餑桌子更有食用性,我記得小時候,親戚家辦白事兒,我父親帶回來一些餑餑,晚上一家人圍著小火爐,把餑餑烤熱烤香,夾點熏雞吃,那味道,一輩子都忘不了。”
陳陽聞言對這餑餑桌子更有興趣了。
呂小燕看出他心動,但還是自顧自說著這里面的掌故。
“帝都以前最負盛名的山東菜館是哪家?你們知道么?”
這種入門級的掌故現(xiàn)在根本難不倒陳陽:“東興樓!”
呂小燕點了點頭:“東興樓的大灶當時就設在館子大門的左邊,不僅是客人,就是過往的行人都能看見掌勺的大師傅在灶火旁邊,一把大鐵勺能把勺里的菜肴一番,火苗子一噴一尺多高,我看書上記載,灶頭上大盆小碗調(diào)味料羅列在前,舉手可等,最妙的是,僅僅豬油一想就有四五盆之多,不但要分出老嫩,而且新舊有別,什么菜應該用老油,什么菜應該用嫩油,什么菜宜用陳脂,身材宜用新膏,這都是有說法的!
陳陽越聽越不對,師傅一直不停地在說這餑餑鋪子開設有難度,但又一步步埋下鉤子,勾著他往經(jīng)營餑餑鋪子上靠,他這葫蘆里賣的到底是什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