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卷 潮起潮落 第十二章 知音難覓(6)
時(shí)值仲夏,梅嶺的梅花只能看到樹,看不到花。
但走在沒有梅花的梅林之間,想象著“梅雪爭春”的艷麗景色,那心情大是不一樣。
段郎是軍事天才,自然看得出這里虎踞龍盤,乃兵家必爭之地。此時(shí)此刻,他心中有與他同樣屬于軍事天才的毛**的詞境浮現(xiàn):“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黃鶴知何去?剩有游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偉人的心是想通的,反之,俗人的想法也是一致的。偉人登高看到的是天下情懷,俗人登高,感覺到的是個人得失。岳靈珊見段郎沉默,她也乖乖的不再說話了。
李湘道:“梅嶺雖然也很雄偉,盧梅坡的《梅雪》詩也寫得很出色,但因?yàn)闆]有李白這樣的超級無敵大粉絲去追捧,所以,其知名度就大大地不如黃鶴樓了。白董事長,您認(rèn)為呢?”
白蘇珍道:“咱們剛才離開的黃鶴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其它兩大名樓分別是湖南的岳陽樓、江西的滕王閣),屹立在蛇山,是古典與現(xiàn)代熔鑄、詩化與美意構(gòu)筑的精品。它處在山川靈氣動蕩吐納的交點(diǎn),正好迎合中華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風(fēng)民俗、親近自然的空間意識、崇尚宇宙的哲學(xué)觀念。前日段王爺?shù)屈S鶴樓,使心靈與宇宙意象互滲互融,從而使心靈凈化乃至于升華。才寫出了《七律.登黃鶴樓》這首傲視千古的佳作——我尤其喜歡詩中‘天上月缺還月滿,人間情淡復(fù)情濃!@兩句,簡直與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之句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大約就是黃鶴樓美的魅力經(jīng)風(fēng)雨而不衰,與日月共長存原因之所在。而梅嶺及其盧梅坡的《梅雪》詩,與崔顥、李白及其有關(guān)黃鶴樓的詩作比較起來,那廣告宣傳的效果肯定不一樣……李白的推薦起碼值得范冰冰的出場費(fèi),而盧梅坡沒有大腕幫忙推薦,所以,不但得不到出場費(fèi),反而得交報(bào)名費(fèi)……您說差距大不大嘛!”
邊走邊聊,來到“印心石屋”。何碧香道:“這幾個字都稱是道光御書,我在別的地方也見到過……好像都差不多呢,到底哪里的才是真跡呢?”
李湘道:“這個問題很高深,既然是御書,那就和皇帝有點(diǎn)關(guān)系,我們只有請段先生看看,也許搞得清楚……”
段郎道:“道光御書?我……不熟悉……還是問問白董事長看!
岳靈珊道:“沖哥哥,你怎么會不知道呢?我爹爹的書房里正好有關(guān)于這個‘印心石屋’的記載,我記得是我親自偷來給你看了的?”
段郎道:“所以,我一直給你說我不是你的什么沖哥哥你還不信。我真的不是你的沖哥哥……我姓段,大理國的親王,因?yàn)樾那橛魫灢畔蚧市终埣伲x開朝廷,到江湖上游玩,再次證明和說明,我真的不是你的沖哥哥哈!”
李湘道:“珊妹妹不要怕,不是沖哥哥也沒有關(guān)系,咱們都是好姐妹,沒有沖哥哥,咱們多一個段哥哥也一樣,都是帥得不得了的哥哥。既然你當(dāng)初給你的沖哥哥偷過書,肯定偷看了書中的內(nèi)容吧,記得多少酒給我們講多少,也增廣一下我們大家的見聞……”
白蘇珍道:“對啊,珊妹妹,我們大家都很同意你加入我們這個團(tuán)隊(duì)。我們都來做段王爺?shù)姆劢z團(tuán)……抱團(tuán)取暖,互相支持?凑l敢不買賬!”
岳靈珊道:“好,既然幾位姐姐想知道,我也就老老實(shí)實(shí)地回憶。我爹爹的書里之所以有這個事情,主要是因?yàn)槲业c一個人是朋友。這個人名叫陶澍,曾任兩江總督。我爹爹曾經(jīng)救過他的命。所以,才有幸得到一本他退休之后所著的《回憶錄》,書中說,陶澍是湖南安化小淹鎮(zhèn)人,出身貧苦,但從小聰明好學(xué),發(fā)憤讀書。他的父親看到兒子天資聰慧,喜好讀書,便將陶澍送到當(dāng)?shù)氐乃桔铀骡肿x書。在離水月庵不遠(yuǎn)的資江中,有一塊長寬各約兩丈,凸出江面約兩丈許,方正若印的大石頭,人們稱之為‘印心石’。陶澍很喜歡躺在印心石上看書,就將水月庵的書齋起名為‘印心石屋’。”
李湘道:“哦,原來是這樣的。那怎么這里也有‘印心石屋’呢?”
岳靈珊道:“陶澍25歲就中了進(jìn)士,28歲授翰林編修,此后官運(yùn)亨通,不斷獲得提拔。道光十年,陶澍來到南京,出任兩江總督,達(dá)到宦海生涯的頂點(diǎn)。道光十一年,兩江總督陶澍打破清代慣例,兼兩淮鹽政,9月,因整理鹽務(wù)和鎮(zhèn)壓土匪有功,他被道光帝譽(yù)為‘干國良臣’。我的爹爹就是在陶澍鎮(zhèn)壓土匪的時(shí)候救過他的命,兩人才成為莫逆之交。我爹爹自然是有心結(jié)交朝廷大員,而陶澍則是有心結(jié)交江湖豪杰,以策自身的安全。后來,在道光帝的支持下,陶澍對江南的鹽務(wù)、治河、漕運(yùn)、幣制、賑災(zāi)、海防等方面進(jìn)行了一系列改革,效果顯著。1835年冬,55歲的陶澍因政績卓著入京靚見道光皇帝。在向道光皇帝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時(shí),陶澍特別提到了‘印心石’和自己在‘印心石屋’寒窗苦讀的故事。道光帝非常感興趣,當(dāng)即書寫了印心石’和‘印心石屋’匾額,賜給了陶澍。你們來看,這兒上款寫‘道光乙未秋日’,下款為‘御書’。御書者,皇帝本人親筆書法也。從右至左四個大字‘印心石屋’。還有幾方印章,分別是‘清虛靜泰’、‘慎德堂御書寶’、‘道光之寶’。說明這個是真跡(陶澍本人所刻)無疑。”
白蘇珍道:“珊妹妹原來也是博聞強(qiáng)記的女中豪杰,這些歷史掌故對于我們公司做旅游項(xiàng)目的生成太珍貴了,謝謝你。但珊妹妹還沒有解釋清楚湘妹妹的問題,為啥別處也都有‘印心石屋’這個題字……”
岳靈珊道:“據(jù)陶澍《回憶錄》記載,除了咱們武漢龜山,他在揚(yáng)州平山堂、鎮(zhèn)江焦山、常熟興福寺、蘇州滄浪亭、長沙岳麓山、江西廬山、江蘇連云港、無錫惠山等地都刻有一模一樣的‘印心石屋’碑,為什么全國各地有如此之多的‘印心石屋’碑呢?”
欲知后事,請看下集:《潮起潮落》第十三章 虎踞龍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