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侯君集這一手,實在玩的太漂亮。若李靖真的因為謀反而被論處,那么大量的功臣都要遭殃,因為牽涉李靖的人太多了,軍中的舊有勢力會全部拔除,而取而代之的人,只有侯君集,侯君集將成為軍中的翹楚,掌握大軍,他的不少親信,也將借此牟取到高位。
而即便李世民沒有聽信他的話,侯君集已經(jīng)和李靖反目,也可以成為李世民的一枚棋子,用以制衡這些驕兵悍將。
可以說,侯君集的發(fā)跡,除了當(dāng)初玄武門之變時立下了大功之外,就是狀告李靖謀反了。
玄武門之變時,愿意追隨李世民的人很多,立功勞的人更是數(shù)之不盡,他侯君集還排不上號,至多就是憑著這功勞,獲得了李世民的信任,同時在軍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而已。
而狀告李靖之后,侯君集卻是一躍而起,成為了軍中可以和李靖平起平坐的人。
此時,李靖忐忑地道:“其實……臣早就料到他的心思,只是……臣畢竟當(dāng)初在玄武門時,沒有追隨陛下。因而固然是打落了門牙,也只能往肚子里咽,吃下這一記悶虧。只是……臣所擔(dān)心的是,侯君集此人,利用一切方法,想要實現(xiàn)自己的野心,而陛下事先竟沒有察覺,竟還認為他忠心耿耿,這樣的人,他做校尉時,就想做將軍,做了將軍,便想統(tǒng)帥天下兵馬。一旦統(tǒng)帥了天下兵馬,接下來,就該有更大的窺測和覬覦了。陛下怎么能不防備呢?”
李世民手擱在自己的膝蓋上,手指輕輕的拍著自己的骨節(jié),面上沒有表情,只是目光漸漸幽深,顯然此時也在咀嚼著李靖的這一番話。
頓了頓,李世民道:“軍中……侯君集有不少的門生故吏吧?”
他輕描淡寫的問出這番話,可這既然問了,自是不可能無關(guān)緊要了。
李靖卻是苦笑道:“年輕的將軍之中,投靠侯君集者甚多。”
他生怕李世民覺得自己的話有些夸張,于是解釋道:“臣畢竟不是陛下的腹心,所以雖為兵部尚書,卻一直害怕結(jié)黨,便盡力的避嫌……”
李世民點頭,他理解李靖的處境,因為玄武門之變的事,再加上侯君集狀告他謀反,雖然沒有得到追究,可李靖這樣的大功臣,其實一直都處在恐懼之中,不敢輕易和人結(jié)交以及聯(lián)系。
如此一來,那些想要攀附李靖的人,自然大失所望!
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即便和李靖關(guān)系好,李靖也不敢推薦他們,生恐被陛下認為這是他任用私人。
這些人既然結(jié)交李靖而求取不到自己的高位,自然而然,也就散去了。
李靖又接著道:“可是侯君集,一直被陛下所信任,而且他又與太子殿下親厚,更是被陛下拜為吏部尚書,想要結(jié)交他的人,可謂是過江之鯽。在這軍中,任誰都知道,只要侯君集開了口,用不了一年,便可從校尉躍升為將!故而,不知多少人為了結(jié)識他,而對他言聽計從,臣不敢說這些人都是他的黨羽,可是論起在軍中的威信,臣已遠不及侯君集了!
李世民皺眉起來,其實這些……李世民是心知肚明的,侯君集在軍中有如此大的影響,根本就是他自己縱容出來的。
若不是自己的賞識和信任,或者說,當(dāng)初自己期待侯君集來挖李靖這些人的墻角,怎么事情會到這個地步呢?
李世民便嘆息道:“朕心里一直有個疑問!
李靖朝李世民看了一眼,欠身道:“請陛下明示!
李世民凝視著李靖:“當(dāng)初玄武門之變時,你為何按兵不動,對朕的詔令,無動于衷?”
這是第一次,李世民直接詢問李靖。
以前,君臣二人對此都刻意的回避,相互都很別扭。
要知道,這李靖當(dāng)初也是李世民提拔出來的,在李世民心底,這玄武門之變時,誰都可以不追隨自己,唯獨你李靖不能躲著,也不能置身事外。
李靖沉默了很久,卻不敢回答。
“你說罷,都到了這個時候,還有什么可隱藏的呢?”李世民淡淡道。
李靖隨即露出了苦笑,這才道:“從八王之亂時起,奪門之變就成了天子們登基的手段,這數(shù)百年來,哪一次不是如此呢?多少將軍們擁立著皇子和宗室諸王們,帶著兵殺入皇城,最后耀武揚威?墒恰菹隆@是對的嗎?將軍們不是憑借橫掃四夷而獲得高位,不是以衛(wèi)青和霍去病為榜樣。而是將從龍之功,當(dāng)做自己立足廟堂之上的本錢,擁立了皇帝的人,立即可以受到信任,被委以重任,得到公侯的爵位,子孫都受這樣的恩惠,可是……這對天下,有什么益處?數(shù)百年來,天下更迭,以至胡人入了華夏,天下大亂,不正是因為……將軍們都是這樣想,不就是因為,將士們希圖用最這種手段,便可享受榮華富貴,卻早已忘了,為將者,該為國家掃平天下,來當(dāng)做自己平生志愿!
說到這里,李靖又看了李世民一樣,才又道:“其實臣……迄今…都不贊成陛下奪門,因為陛下此舉,又開了先河,只恐將來的子孫們繼續(xù)效仿,若真到了這樣的地步,那么這李唐,又有多少國祚呢?”
說著,李靖小心翼翼的看著李世民,他生怕李世民震怒,因而顯得小心翼翼,道:“國家該有國家的制度,不能輕易去破壞它。禮法雖然總有許多不近人情之處。可是禮法也是約束人心,使其安分守己的重要手段。春秋的時候,人們依舊還認可周天子為共主,人們還不敢僭越禮法。可三家分晉開始,人們便視其為無物了,于是天下之人,都以士兵的多寡來確定強者,周天子也自然而然,成為了諸侯們的玩物,人人都要去問鼎之輕重,天下之人,只看重實力的強弱,而不在乎禮法的約束了。于是,天下大亂,各國攻伐,強者吞并弱者,諸侯之戰(zhàn),變成了國戰(zhàn),這……是何其可怕的事!
“臣為將者,曾隨太上皇和陛下,橫掃天下,如今才有了這李唐,才有了這當(dāng)今的天下社稷。臣愿的是,為將者,該以衛(wèi)青、張騫這樣的人為榜樣,為君王開疆拓土,而宗室之間的殘殺,與軍中絕無關(guān)系。此臣的私念……臣……在陛下最困難的時候,不能追隨陛下,念其當(dāng)初陛下對臣的厚恩,臣確實慚愧的無地自容?墒恰贾两袢,也不曾后悔!
李世民聽罷,不禁嘆了口氣。
他覺得自己和李靖之間,此番雖是說開了,可還是有這心結(jié)的,哪怕把話說開了,仍舊覺得李靖很不夠意思。
可是他很清楚,李靖就是這么一個人,他之所言,并沒有虛假。
李世民只好道:“朕豈會不知你的想法乃是正確的,只是當(dāng)時朕到了生死之間,已經(jīng)顧不得其他了,若當(dāng)時不動手,則死無葬身之地。以往的事,就不要再提了,好好做的你的兵部尚書吧!
“喏。”李靖起身。
李世民也站了起來,拍了拍他的肩:“朕依舊還是信重卿的!
李靖一時失態(tài),眼眶微紅,道:“臣豈有不知,如若不然,臣也絕不可能茍且至今日,依舊不失高位,仍舊拜為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