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在這偏鄉(xiāng)之內(nèi),竟還有人認識李世民。
這區(qū)區(qū)小吏,是如何認得的?
李世民也很是狐疑地道:“你認識朕?”
小吏便正色道:“如何不認得?只是開始覺得有些面熟,此后再見陛下的氣度,便可確定了。我家都督說自己乃是陛下的親傳弟子,雖在揚州,卻無一日不對恩師朝思暮想。于是……便命人用一種奇怪的畫技,繪制了陛下的畫像,張掛在寢臥,說是要隨時瞻仰。此后,都督覺得還足夠,說這畫像只在寢臥,又不能隨身帶著,于是便讓各個衙堂,以及所有的公房里,都需懸掛圣像,不只如此呢,便是揚州的廟宇,道觀、學堂、作坊也統(tǒng)統(tǒng)讓人張掛了。下吏在縣里出入的時候,就時刻瞻仰圣容,豈有不認得的道理?”
李世民:“……”
杜如晦等人聽到這個……也算是徹底的服氣了,真他娘的被姓陳的這個小子……玩出了花來。
連寺廟和道觀都張掛了?
這樣說來,到底是佛祖的金身在中間,還是圣像在最中?
李世民聽到這個,一臉詫異,他腦子里第一個反應,便是陳正泰這個家伙,到底將他畫成了什么樣子。
可細細一想,這個法子未必不是好事,人們只曉得皇帝,可皇帝到底是誰,只有天知道。
某種程度而言,皇帝在小民們眼里,只剩下了一個稱謂而已,可一旦有了畫像,那么這一切便深入人心了。
李世民居然有一種奇妙的感覺,心里打定了主意,到時得看看這是怎么回事。
此時,這小吏似乎后知后覺的,卻是激動得不得了,這是皇帝啊,還是能動的,這可比圣像上的皇帝要鮮活多了。
他兩腿一軟,撲哧一下拜倒在地。
李世民道:“不必跪拜,快起來回話!
“拜著好,拜著好,陛下,小吏腿軟,已站不起來了,這樣……會自在一些!
好吧,似乎也只能滿足他這奇怪的要求了。
“朕再問你,難道你就沒有想過躲懶嗎?你如實說來,若敢隱瞞,朕不饒你!
這的確又是一個好問題,于是王錦等人又都豎著耳朵聽著。
曾度覺得人一拜下,整個人居然輕松了許多,他深吸一口氣,便道:“小吏怎敢說假話?這一方面,是都督府將所有的吏員都進行了造冊,而后建立了功考簿子,若是查到了躲懶的,極有可能降你的職,甚至可能開革。另一方面,是因為……因為……前些日子,就在這高郵縣,一個叫王九思的老吏,升為了主簿。”
李世民一臉不解,前頭的話,他是能理解的,功考嘛,不就是將這些小吏都進行造冊,像官員一樣的進行管理嗎?
這沒什么大不了的。
可后面那說是一個小吏升了主簿……這里頭又有什么關系?
“主簿。 痹纫娎钍烂癫唤,很是激動地道:“陛下有所不知,我等是下吏,與官是不同的,官吏有別,可是……這小吏有了功,辦事勤懇,卻能升為主簿,那主簿可能在很多大人的眼中是不入流的,卻也是官啊,真正的官身啊!
曾度說到這個,激動得聲音都顫抖起來了。
其實……這確實是破天荒的事。
事實上,這件事對于整個揚州所有的小吏,都有著很大的震動。
要知道在古代,良家子是很不情愿去做吏的,但凡是有一些志氣的人,都認為一旦做了吏,便好像永世無法翻身一樣。
其實這也可以理解,因為吏雖輔佐著官,可實際上,因為種種緣故,人們對吏或多或少有所歧視。
而官和吏之間的區(qū)別,更是不可逾越的天塹一般,做官的可以升遷,身份極高,有優(yōu)厚的待遇,子孫們也可以得到蔭庇。
可吏呢,一日為吏,生生世世便是吏,他們是沒有出頭之日的。
可有了這一個先例,卻讓所有小吏們看到了希望,大家都打起了精神,因為……他們也有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望野。只要勤勉,只要突出,只要干得好,自己未嘗沒有機會,這可是真正能改變出身和前途的大事啊,哪怕這個機會可能微乎其微,可萬一成了呢?
此事一出,揚州各縣的小吏明顯士氣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不少人開始有了那么點盼頭,干事也有勁了。
以往一點都不顧及自己名聲的人,現(xiàn)在也開始關注自己的名聲。從前做事沒有分寸的人,漸漸也開始有了分寸。從前偷懶的人,見身邊的人都開始勤勉了一些,也害怕遭致非議。
曾度就是其中之一,他也想試一試。
想想后世的那些科舉,幾萬幾十萬人參加,三年能中幾個進士?
可依舊無數(shù)人寒窗苦讀,將自己的前途寄托在那八股文上,其根本的原因,是有人開了一個向上的通道。有了希望,人才會有動力。
如若不然,似曾度這樣,一輩子勞勞碌碌,卻世世代代為賤吏的身份,你不讓他沾油水,卻還想讓他好好干活,憑什么?
李世民雖有些地方不甚理解,可見曾度激動的樣子,卻也猜測了幾分。
他若有所思,似乎受到了啟發(fā),而后又道:“只因為這個原因嗎?”
于是曾度便又道:“還有便是都督府設立了一個專門進行吏房,對我等小吏進行了管理,不但我等的錢糧可以得到保證,按時能給還算豐厚的錢糧讓我等衣食無憂,除此之外,還規(guī)定將來老了,退了下來,每月也給三十斤糧,兩斤肉進行補助。”
“都督府雖讓我等干事,卻可讓我等衣食無憂,我等沒有了后顧之憂,自然盡心按著都督府和下頭各縣的指令辦公便是!
曾度這番話表達得十分清楚,李世民大抵明白了什么。
不過……這一切都是曾度自己說的。
李世民自是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很多事卻不能只聽一面之詞。
不過李世民此時,已能感覺到這揚州的一些改變了。
于是他沉思片刻,便道:“朕來考考你,朕倒是想知道,是否一切如你所言。”
曾度似乎一點懼意也沒有,甚至很坦然地道:“請陛下示下!
所有人更專注的聆聽,大家都努力地想從曾度的口里察覺到什么漏洞。
李世民隨即便道:“此村是什么村!
“宋村!
“村中有多少人?”
若是尋常的差役,其實是很難回答的,因為他們不關心這個。
曾度卻是不假思索的就道:“有男丁九十三人,婦孺和老弱二百三十六人,此村在附近,算是大村了,在這里,又有糧田四萬七千二百三十余畝。有桑麻田六百五十畝。官府執(zhí)行的乃是口分田制,只不過以往的時候,口分田有很多的弊端,譬如在進行人口分田時,會出現(xiàn)本村的百姓,分到的田地在數(shù)十里外的情況,因而,針對這些,兩個月前,本縣重新丈量土地之后,將口分田重新進行了分配!
“除此之外,也允許各村百姓,交易口分田,相互置換,都是以就近耕種的原則。為了解決這個情況,都督府和高郵縣連續(xù)下了十七道公文,都是規(guī)范口分田之事,此事是這幾個月來,最緊要的事了,正因為緊要,便連本縣縣令,也親自巡查,不過幸好,大致百姓們還算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