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把糧都拿了出來救濟百姓,在這種大災(zāi)之下而你們韋家不僅裝聾作啞,還想誣陷忠良。
豈有此理。
李世民沉著一張臉,此刻見韋玄貞啞口無言,又不甘愿的樣子,想到此時……關(guān)中告急,已是顧不得其他了,冷笑道:“朕限令你三日之內(nèi),獻上五千石糧,如若不然,朕絕不輕饒!
“陛……陛下……”韋玄貞懵了,五千石……這是自己的土地換來的血汗糧啊。
他喃喃自語道:“陛下,不可以這樣的啊……這……這……”
“你告退吧,三日之內(nèi),若是韋家交不出糧,朕親自去。
這一番話,可謂是絕情到了頂點。
韋玄貞有點發(fā)懵,此時他突然開始在想,是誰叫自己來陛下這兒叫屈的?
抬頭,見李世民殺氣騰騰,于是他只好失魂落魄的樣子,起身告退。
李世民等這韋玄貞告退了,還不解恨,忍不住怒斥道:“真是豈有此理,竟還敢來狀告朕的門生,若不是陳正泰,今日不知餓死多少人。此人利欲熏心,竟至于此!
張千在旁堆笑:“是,是,陛下字字珠璣,一語道破。”
李世民瞇著眼,還不解恨:“韋家果然一個好人都沒有,你記下來,從今以后朕再不去韋貴妃處就寢了!”
張千身軀一震,駭然的看著李世民,心里不禁想,這下韋家真要吃大苦頭了。
……
李曉最近除了賣鹽,抱怨也是不少。
陳正泰懶得聽他抱怨,只是時不時從鹽鋪里支錢出來,鹽鋪的利潤,都丟進了二皮溝里。
學(xué)堂要修建,白鹽要提煉,除此之外,還需承擔(dān)不少養(yǎng)雞滅蝗的任務(wù)。
這些除了要消耗糧食,也需要消耗數(shù)不清的錢。
陳正泰有些話,只能和陳福說,這家伙吃的鹽越多,感覺越傻。
“那李曉懂個什么,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這個道理放在經(jīng)營方面也是一樣,存人失錢,人錢皆存。他只看著眼前的蠅頭小利,卻不知道這個世上,最寶貴就是人,懂了嘛?”
陳福一臉迷茫的看著陳正泰,卻又似懂非懂,小雞啄米的點頭。
“你看,果然跟著我之后,連你也顯得聰明了一點!
騎著馬,帶著陳福到了鹽場附近新蓋起的一個作坊。
在這里……一群從流民中挑選出來的勞力正在熱火朝天的忙碌。
人果然是最寶貴的,一日給他們吃兩頓,哪怕只是喝稀粥,他們也愿感恩戴德的沒日沒夜給你干七八個時辰。
最重要的是,陳正泰一出現(xiàn)的時候,這些熱汗騰騰的勞力們卻還一臉感激的看著陳正泰。
這令陳正泰有些不好意思,本公子還真把買賣做成慈善了。
這作坊占地極大,有專門的爐子,還排氣的煙囪,還有一個個大池,池上蓄的水,都是附近山中引來的清泉。
陳正泰的四叔早已在此了,他忙的手忙腳亂,此前煉鹽他已積攢了許多管理的經(jīng)驗,此次陳正泰讓他帶著一些骨干來此,這些日子四叔一直在此閉門不出。
“公子,這里是做什么的?”
“造紙!”陳正泰道:“你看著。”
陳福心里好奇,公子怎么對造紙有興趣。
此時……一切的工序已經(jīng)就位,緊接著四叔開始指揮著人,自庫房里搬出了大量的‘熟料’,還有一桶桶白漿。
陳福越看越覺得糊涂,他也是有見識的人,在陳家是見過各種紙張的,聽人說這紙張都是用樹皮和枸皮或是藤類制成,花費的功夫可是不少。
在陳福看來,這造紙的工藝極多,因而價格也是尤其的昂貴,不是一般人是絕對買不起的。
就說這紙做的書,在這個時候都是價值不菲,只有陳家這樣的上等人家才有收藏。哪怕是如此,公子打小練習(xí)行書的時候,也不是用紙來練的,太浪費了。而是用竹片,筆墨在上頭行書,等寫完了,陳福再拿小刀,將竹片輕輕的削去上頭一層行書的竹皮,再讓公子繼續(xù)在新削的竹片上繼續(xù)練習(xí)書法。
可現(xiàn)在聽到公子要造紙,他來了精神,紙可是無價之寶啊,最值錢不過了,市面上哪怕是最劣等的紙,也能換來許多的錢。
只是當(dāng)他看到大家提了一桶桶‘熟料’來,陳福卻是懵了,咋的,樹皮呢,枸皮呢,青藤呢?
而此時,早已訓(xùn)練了很久的勞力已經(jīng)開始忙碌起來……
陳正泰則背著手,站在一旁看的津津有味。
自祖宗們發(fā)明了紙張以來,再到東漢時人們改進紙張,變得可以在紙張上進行書寫,這幾乎是一個偉大的進步。
而到了唐初,許多不同種類的紙張也隨之出現(xiàn),不過這個時代造紙尤其的麻煩,所需的步驟有數(shù)十種之多,從選料開始,隨即要經(jīng)過伐條、蒸煮、浸泡、剝皮、日光曬干最后制成皮坯。緊接著,還需將這皮坯浸泡,經(jīng)歷蒸煮、洗滌、壓榨、選檢、漂白、洗滌、壓榨、繼續(xù)選檢、打料、洗滌等制漿工序,這還只是第二步,真正的難度還在后者,還需進行全料配水、配膠、撈紙、壓榨焙紙、選紙、剪紙等等,這紙張方才可以制出來。
其中最難的不是工序繁瑣,還在于這無數(shù)的工序之中,出現(xiàn)任何一道的差錯,都可能前功盡棄,最終成為廢料。
陳正泰特意留心了這個時代的造紙過程,發(fā)現(xiàn)能造紙的都是能工巧匠,而且曠日持久,動用的人力物力十分驚人。
陳正泰改進了造紙的工藝,事實上他改進的方法很簡單,不過是事先將造紙的材料進行發(fā)酵,制成熟料,同時……采取了漂白的技藝而已。
這些技藝,出現(xiàn)在清朝末期,那個時期造紙工藝經(jīng)過上千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有了長足的進步。紙張的制造工序變得越來越少,已經(jīng)不再需要能工巧匠,更不需曠日持久的時間,在明朝至清朝的時期,紙張已經(jīng)開始大規(guī)模的制造,雖然還沒有夸張到可以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地步,可是對百姓而言,已經(jīng)不算是什么稀罕物了。
說穿了,人類的進步不在于能制造多么稀罕的寶貝,而在于如何用最少的人力,最簡單的工序,大量生產(chǎn)出更多的商品。
………
作坊里的窯爐已經(jīng)開火。
熟料直接倒入了爐中沸騰的水中,隨即勞力開始拿著長棍開始攪拌,將沸水不斷的加熱、攪拌,使之成為紙漿……
這一切,竟如魔法一般,原本那極難的紙漿制造,在這里竟是輕而易舉的調(diào)勻了,且看這乳膠狀的紙漿格外的均勻。
原本耗費無數(shù)時日的制造過程,竟是神奇一般,只幾個時辰便已完成。
陳?吹哪康煽诖。
陳正泰的四叔是個老實人,平日誰也看不出他的喜怒,可在今日,他眉舒展開來,雖然這個過程,他已經(jīng)歷過許多次。前些日子,陳正泰就讓他選好了原料進行發(fā)酵,也進行過幾次試制,可此刻,對他而言,還是有些驚喜。
造紙竟可以如此的容易?
不但工序減少了十?dāng)?shù)道,尋常的勞力稍加調(diào)教就可完成,更可怕的是……這紙張在最終的裁剪出來之后,進行了后期的漂白,最后再進行的烘干,紙張的質(zhì)地,格外的平滑,且還雪白無比。
大唐的紙張,大多是泛黃的啊。
雖然想要變白,還可以使用更多的工藝,采用更昂貴的原料使之變白,可是那種硬白紙,價格就更加高到了天上去了,也只有真正的王公貴族們才可勉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