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天半國數(shù)年發(fā)展,已經(jīng)繁茂不已。引入不少天機道器具,民生多姿多彩。李長笑搭乘大船,向南而行,重回大武洲。
大武洲有位神醫(yī)扁禍,他此行便是要再尋此人。上次一別,扁禍重回大武洲,只為探查長生病。
李長笑行至蜈蚣谷。在山道外朝里探瞧,見得群山林立,山路陡峭,有如一條條歪扭的蜈蚣。內(nèi)里植被大多呈黑紫色。乍看鬼氣森森,再看何止鬼氣森森,簡直便有冤魂哭嘯。
沿路山道小徑甚窄,僅能容納一輛車馬行過。若非十幾年車夫,決計不敢踏足此地。稍有不慎,跌入谷底深處,便是十死無生、粉身碎骨的凄涼境地。
只行不多久,李長笑忽聽身后車攆聲。一人大喊:“小子,且讓讓,且讓讓!”李長笑將身一側(cè),身子緊貼山壁,盡量讓出空道。見一輛馬車遠遠駛來,相隔百余丈。此地山道蜿蜒,數(shù)十丈便有一處大彎。那車夫倒也眼尖,相隔極遠,便已經(jīng)開喊?梢娊(jīng)驗極豐,且對山間行路甚是熟悉。
那車夫漸漸壓下速度,再李長笑身旁停下,喊道:“小子,你去甚么去處?到此來又有甚么打算?”李長笑毫不介懷對方一口一“小子”的稱謂,道:“我沒去處,只是要尋訪名醫(yī)!”車夫道:“巧了,巧了,你且上車吧!”
李長笑笑問:“貴兄當真仗義,你我素不相識,竟愿意載我一程!蹦擒嚪虻溃骸安辉敢庖矝]辦法。我是開山頭車,后面還有十輛馬車。我順路載你,也方便后來兄弟。莫說太多,快快上車!”
李長笑跳上馬車,這車夫雖好沒禮貌,大大咧咧,但人自不壞。上了車后,那車夫一拉韁繩,一甩軟竹鞭子,“啪”一聲響。那馬蹄飛踏,便沿山道飛馳而去。
此處山道既彎且窄,著實驚險,稍有偏差便落入谷底。到了急彎處,突一左拐又突一右拐,坐自車廂內(nèi),若不抓緊車廂邊緣,非摔個底朝天不可。車廂內(nèi)還有一男子,與李長笑一般,是半途受車夫邀約,順路搭載。那男子面色蒼白,正暈著車,倒也沒甚閑心交談,只是勉強擠出一絲苦笑。
馬車每一抖動,都把那男子嚇得一顫。李長笑看在眼里,暗暗覺得好笑。
索幸半個時辰后,山路漸漸平緩。那男子總算松了口氣。李長笑借機與他交流。才知他此行是來求醫(yī)。
那蜈蚣谷不知何時,成了醫(yī)名圣地。每隔一段時日,便大辦神醫(yī)大會。各地神醫(yī)、病人慕名而來。許多怪疾怪癥者,均想借此機會擺脫病癥。那醫(yī)者則想借此揚名,各取所需。
又行半個時辰。車夫道:“到了,到了,你們下車吧。”馬車行至一片密林之外,其內(nèi)樹木茂密,馬車已無路可行。余下路程,只得親自步行。
下了車后,李長笑索性便與同車廂男子結(jié)伴。順手照料一二。得知那男子名叫“劉大可”,腋下不知是何緣故,一年前起了密集疹子。一但出汗,便瘙癢不已。著實受不住了,才遠道而來,借這神醫(yī)大會治病。
至于能否治好,實無把握。治病急者,必將亂投醫(yī)。投醫(yī)不成,便是求神拜佛。劉大可反問李長笑患了何病。李長笑開玩笑說,患了相思病。思的是扁禍,他此行便是與扁禍敘舊,順道問詢長生病進展。
兩人穿行林間,此地蜈蚣、毒蛇、飛蟲…凡有毒之物,當真隨處可見。毒、醫(yī)本同源,是藥三分毒,是毒也當屬三分藥。兵行險招,以毒攻毒,往往可起奇效。
行了半余日。來到一谷中小鎮(zhèn),約莫千余戶人家。兩人尋一客棧投宿,住了一宿后,繼續(xù)朝里深入。如此又行兩日,來到“蜈蚣城”。
此城城門高十數(shù)丈,四面被群山包圍,易守難攻,縱是千軍萬馬,也只有望城興嘆。李長笑入了山城,獨特的民風民俗撲面而至。那劉大可告訴李長笑,此城便是神醫(yī)大會之地,天下有名望的大醫(yī),大多匯聚于此。劉大可拱手拜別,李長笑也不挽留,自個尋一環(huán)境不錯的客棧入住。
半日時間,城中來客愈多。客棧漸漸住滿。大堂處偶爾傳來爭吵打鬧雜音。李長笑躺在客房中,雙手枕著腦后,悠哉悠哉哼著小曲。
當日大余國興邦城一別。扁禍為勘破長生病,獨自離去。轉(zhuǎn)眼間已過百余年。李長笑醫(yī)術(shù)雖精,走得卻是“旁門左道”,于正統(tǒng)醫(yī)道上,算不上天賦卓絕。扁禍則是“光大正道”,若連他都窺不盡長生病,當世…怕再無人能將此病弄清弄楚。
只不知那扁禍在不在蜈蚣谷…
翌日,神醫(yī)大會如火如荼,蜈蚣城中有一片空地,上面立有一尊石雕,是一背著醫(yī)筐的男子。此處名為“仁心壇”,乃為醫(yī)者求病、病者求醫(yī)。神醫(yī)大會便在此地舉行。
李長笑來到壇外,粗略一掃,此地約有百余名醫(yī)師,千余名求醫(yī)病者。千余病者竟無一尋常病癥,皆為當世怪病。李長笑大覺詫異,雖說神醫(yī)大會名聲甚大,但怪病亦是罕見,絕非想患便患,想得便得。千余種怪病實已算多。
眾醫(yī)全力醫(yī)治。但觀他等眉頭緊鎖,只怕面對這等情況,亦是覺得棘手。怪病之所以“怪”,便是不可以常理渡之。每一種病癥,皆需費盡心力醫(yī)治。治好一人,醫(yī)術(shù)已是不俗。治好兩人,醫(yī)名足以傳揚四海。治好四五人…可稱當世大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