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敬一番話,成功地將南朝公卿的仇恨牢牢鎖定在村野治保身上。
接著,他開始“解釋”漢朝招募勞工的“良苦用心”。
“我朝陛下見貴國百姓流離失所,餓殍滿地,實在不忍。故而開放邊境,招募勞工,實乃一片慈悲之心,為貴國留存些許元氣。
“此舉絕非掠奪人口,而是提供一條活路。待貴國撥亂反正,鏟除國賊,重現(xiàn)太平之日,這些百姓若愿歸來,我大漢絕不阻攔!”
他這話說得冠冕堂皇,既展現(xiàn)了漢朝的“仁慈”,又暗中支持了南朝“撥亂反正”的合法性,極大地迎合了南朝公卿的心理。
最后,婁敬壓低聲音,故作神秘道:“至于北朝那邊派人傳來的什么……刺殺乃我大漢所為的荒謬之言,實乃其窮途末路、挑撥離間的拙劣伎倆!試問,若是我大漢所為,為何要派刺客喊出‘不負陛下之恩’?這豈不是自曝其短?分明是那國賊心虛,欲蓋彌彰,企圖將禍水東引,嫁禍于我大漢,其心可誅!”
婁敬的巧舌如簧,層層遞進,先是共情,再是樹立共同敵人,接著給予虛假希望,最后徹底粉碎村野治保試圖解釋的努力。
他的每一句話,都精準地敲在南朝公卿最敏感、最愿意相信的節(jié)點上。
一番話下來,南朝公卿們對村野治保的仇恨更深,對漢朝的“善意”信任增加了不少,同時對村野治保試圖的解釋更加嗤之以鼻,認為那果然是絕望的污蔑。
婁敬的成功出使,意味著村野治保試圖緩解內(nèi)戰(zhàn)、一致對外的最后努力,徹底化為了泡影。
倭國的鮮血,將繼續(xù)為此流淌,直到流干為止。
而大漢天子劉盈,則穩(wěn)坐釣魚臺,靜靜地收割著一切利益。
——
吉野山莊,氣氛凝重而微妙。
南朝公卿們對婁敬的話語將信將疑,盡管他的說辭滴水不漏,但畢竟涉及國政大事,僅憑口舌之功,難以完全消除所有疑慮。
婁敬何等精明,他早已料到對方會有此心結。
只見他忽然整理衣冠,神色變得無比莊重肅穆,對著年幼的南朝新天皇和滿朝公卿,深深一揖。
“大王,諸位大人!
婁敬的聲音清晰而堅定,“口說無憑,日久見人心。我婁敬,今日便以大漢天子特使之身,以我項上人頭擔保,方才所言,句句屬實,絕無虛言!”
他環(huán)視眾人,擲地有聲道:“為表我大漢朝廷與刺殺逆案絕無干系,亦為彰顯我朝與貴朝攜手抗敵之誠意,婁敬愿——以身入局!”
“我便留在吉野,留在陛下身邊!何時貴朝掃平北逆,鏟除國賊村野治保,我何時再返回大漢復命!”
“在此期間,我婁敬之安危,便與貴朝國運休戚與共!若我有半句虛言,或貴朝發(fā)現(xiàn)任何與我大漢有關之不軌證據(jù),諸位可隨時取我性命,我婁敬絕無怨言!”
此言一出,滿堂皆驚!
以身為人質(zhì),自陷險地!
這是何等巨大的誠意和魄力,在這個時代,一國特使做出如此承諾,幾乎是將自己的生死完全交托于對方之手!
所有的猜疑、所有的顧慮,在婁敬這番決絕的表態(tài)面前,頃刻間煙消云散。
南朝公卿們動容了,那位年幼的天皇雖然不太明白其中深意,但也感受到了氣氛的莊重。
信任,在這一刻被迅速建立起來。
“婁君高義!”
“大漢皇帝陛下誠意,我等感佩至極!”
“快!為婁尊使安排最好的館驛,以上賓之禮相待,不可有絲毫怠慢!”
婁敬瞬間從一位需要費心說服的外國使臣,變成了南朝朝廷最尊貴的客人和最可信賴的盟友象征。
激動之下,一位南朝重臣甚至上前一步,躬身請求道:“尊使!今我朝正統(tǒng)危殆,國賊猖獗,亟需正名以安天下民心!懇請尊使奏明大漢皇帝陛下,請陛下以天下共主之尊,賜予我朝天皇印綬冊封!如此,我朝方名正言順,天下倭人方知所歸!”
這幾乎是主動請求成為大漢的藩屬國了。
婁敬心中暗笑,面上卻露出欣慰而又略顯為難的神色,他扶起那位大臣,誠懇道:“大人之心,陛下若知,必感欣慰。然,當下之急,非在虛名,而在實干!印綬冊封,不過形式耳,待掃平北逆,四海升平之日,我朝陛下豈會吝嗇?”
他巧妙地拖延了此事,話鋒一轉(zhuǎn),指向核心:“當務之急,是貴朝上下團結一心,凝聚所有力量,給予村野治保致命一擊!我家陛下常言,唯有徹底肅清此等跳梁小丑,倭國方能迎來真正和平,我大漢東北邊境亦可安枕無憂!此乃兩國共同之利也!”
“對!婁大人所言極是!”
南朝天皇雖然年幼,但在公卿的示意下,也用力點頭。
他被婁敬的話語激得熱血沸騰,尤其是“跳梁小丑”四個字,深深刺痛了他對村野治保的仇恨。
恰在此時,一名侍從呈上了一封密信,正是村野治保不久前送來的、試圖解釋刺殺真相并呼吁停戰(zhàn)議和的親筆信。
那天皇接過書信,看都沒看,在婁敬和所有公卿的注視下,稚嫩的臉上露出一絲與他年齡不符的決絕和憤怒。
“國賊之書,污我雙目!”
他清脆地罵了一句,然后雙手用力——“刺啦”一聲!
那封承載著村野治保最后一絲和平希望的書信,被當場撕成了兩半,隨手扔在地上!
“傳令!”
年幼的天皇聲音提高,“命大將軍即刻整軍,主動出擊!朕要親眼看那國賊授首!”
婁敬看著被撕碎的求和信,嘴角勾起一抹微不可查的弧度。
大局,已定。
消息傳回朝鮮王京,劉盈聽聞婁敬的所作所為,只是淡淡一笑,對身旁的陳平評價道:“婁敬之才,堪為縱橫家之翹楚。以身入局,攪動風云,其膽識口才,不亞于昔日的酈食其!
他的目光隨即投向窗外,那里有源源不斷的、衣衫襤褸的倭國難民,正被漢軍有序地接引上岸,這些難民臉上帶著逃離戰(zhàn)火的慶幸和對未來的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