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飯店。
呂蘭坐在包間里,看著眼前的師傅,不知道師傅突然將自己叫過來有什么打算,原本自己正在練手藝呢,明天就是三十了,他想要在三十之前完成對那道譚家菜中蜀香鴨舌的研究。
看著眼前還在流汗的呂蘭,柳中的心里十分的欣慰,不管怎么樣,譚家菜總算是后繼有人了。
“蘭兒,怎么樣了?”柳中品著手上的龍井茶,慈祥的臉上滿是欣慰的說道。
呂蘭笑了笑,擦了擦額頭上的稀罕朱:“差不多了師傅,鴨舌的味道已經(jīng)可以很好地保留下來,現(xiàn)在就想著怎么把作料合理的用上去,剛才試了一次,味道還是有點重!
柳中笑了笑:“蜀味原本就是辛辣居多,在咱們譚家菜中,其實對于重口的味道把握最是欠缺,畢竟譚家菜更多的講究的是清淡質(zhì)樸,興許,你可以多想想怎么才能讓讓這道菜各有各味。”
看著師傅微笑的臉,呂蘭的臉上有了豁然開朗的神色:“各有各味?對呀師傅,做到各有各味,其實就是咱們譚家菜的根本了!”
柳中滿意的點點頭,自己的這個徒弟,悟性十分的高,往往自己簡單的點撥一下,他馬上就行通透。
給自己心愛的徒弟倒上了一杯茶,看著呂蘭迫不及待想要去嘗試的表情,柳中笑了笑佯裝小怒的拍了拍桌子:“瞧你那猴急的樣子,師傅今天有正事和你說呢,拿到蜀香鴨舌,我料定你下一廚定然可以攻破!
聽到師傅略帶責怪的聲音,呂蘭趕忙端坐不再心急火燎,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看著自己的師傅,后者的臉上開始有了嚴肅的神色。
“蘭兒,你跟著我也有兩年了吧!绷械恼Z氣突然間夾雜了幾分緬懷,這讓呂蘭一時間有點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的師傅為何突然這般。
沒有理會呂蘭的疑惑,柳中繼續(xù)說道:“這兩年,你的表現(xiàn),大大的出乎了我的預(yù)料,對于料理,你的悟性極高,但是更讓我沒想到的是,你的態(tài)度,那股子一定把事情辦成的勁,是我最喜歡的。”
精雕玉鐲的窗戶外,雪花還在飄落,包間里,火爐的溫度正好,暖氣四溢,柳中的聲音緩慢而和藹。
“都是師傅當年看得起,否則呂蘭絕對沒有今日的際遇!眳翁m說著,將茶一飲而盡,臥膝坐地,朝著柳中深深的一拜。
柳中笑了笑:“是金子總會發(fā)光,你不用感謝我,我倒是感謝上天,給了我一個延續(xù)譚家菜的希望!
香爐里的香煙裊裊升起,柳中看了一眼窗外的雪景,眼神中有了決定,再度看向呂蘭的時候表情已經(jīng)有了更多嚴肅的神色。
“今天,我要跟你說說咱們譚家菜的現(xiàn)狀,之前,你也了解點,咱們譚家菜到如今,已經(jīng)有了些式微,但是你不懂的更多,最主要的就是,之前十幾年的事情。”
看著師傅嚴肅的神情,呂蘭知道,師傅這是要跟自己認真了,真正的,將自己作為譚家菜下一代傳人來培養(yǎng)了,而很多關(guān)于譚家菜的秘辛,自己現(xiàn)在就要知道了。
“咱們譚家菜的起源是譚宗浚老先生,這個你自己也清楚,當年老先生孤身從粵省赴京,到創(chuàng)辦譚家菜,這期間的種種際遇和辛酸,每一個關(guān)注譚家菜的人都清楚,時至今日,譚家菜作為華夏能夠流傳下來的官府菜,實在是不容易!绷械难凵裰袧M是追思和懷念,作為譚家菜的第四代傳人,他背負著譚家菜興衰的重任,只是如今的譚家菜,早已不是當年的規(guī)模了。
“一九零九年,譚宗浚的兒子譚瑑青返回帝都,自西四羊肉胡同搬至米市胡同,與三姨太趙荔鳳沉迷膏粱,依譚府“譚家菜”的味極醇美和譚府的翰林地位,聚京師官僚飲饌,使得京師官僚假譚府宴客成為時尚,華夏餐飲界的私家會館由此發(fā)端,譚家菜走向社會、對外營業(yè)。咱們譚家菜堅持以選料精、下料狠、做功細、火候足、口味純的門規(guī)數(shù)十年如一日,當紅其時,獲“食界無口不夸譚”的美譽。到了三十年代更是名聲大震,當時的政界、軍界、商界、文化界的名流要人,以用譚家菜宴客為光寵,即使提前半月預(yù)訂也不嫌遲。京師外的人也要想方設(shè)法以品嘗譚家菜為快!
“譚家菜在形成的初期,只是作為一種家庭菜肴。清亡后,譚家逐漸敗落。但是在飲食方面,譚宗浚之子卻不愿意稍有收斂,但坐食山空,以后實在維持不下去了,便悄悄地承辦家庭宴席,但礙于面子,還不肯掛出餐館的招牌,不過生意卻日益興隆。有許多素不相識的人慕名而來,以重金求他備宴。譚家菜通過這樣的家庭小宴而流傳到社會上來。漸漸地譚家菜已成歷久不衰的時尚招牌菜,故此社會上曾一直流傳有戲界無腔不學(xué)譚,食界無口不夸譚”
呂蘭知道,這是譚家菜發(fā)端的事跡,當時,譚家菜確實是華夏料理界的一股清流,可以想象,當時的譚家菜究竟有多么的紅火。
看到呂蘭認證傾聽的表情,柳中很是欣慰,繼續(xù)說道:“一九四三年、一九四六年譚瑑青、趙荔鳳相繼辭世,小姐譚令柔主持、家廚彭長海掌灶,繼續(xù)經(jīng)營。一九四九年譚令柔參加公干,家廚彭長海、崔鳴鶴、吳秀全,搬出譚宅,在果子巷經(jīng)營“譚家菜”。一九五四年彭長海、崔鳴鶴、吳秀全,參加公私合營,譚家菜自果子巷遷往西單恩承居。一九五七年,西單商場擴建,曲園酒樓并入恩承居,自此一居兩菜。一九五八年,當時的華夏總理親自安排譚家菜駐北京飯店西七樓!
“時至今日,譚家菜被完好地繼承了下來,并獲得了新的發(fā)展。做為華夏官府菜中的一個最突出的典型,譚家菜不僅贏得了許多國內(nèi)外老饕的贊美,也引起了不少烹飪研究家的興趣。從華夏烹飪歷史角度說,譚家菜是一塊活化石,提供了一份研究清代官府菜的最完整而準確的資料!
說道這里,柳中的神色中滿是驕傲,作為流傳下來唯一的華夏官府菜,他為自己能夠成為譚家菜的一份子感到驕傲,更為自己能夠延續(xù)譚家菜的存活感到自豪。
聽完師傅的訴說,呂蘭心里也十分的感慨,此刻,他也算是明白了譚家菜的來龍去脈,心里莫名的更多了一份責任感,只是一種傳承華夏文化的責任感。
只是,聽師傅說了這么多,呂蘭卻不明白,當年紅極一時的譚家菜,為何全華夏只有帝都飯店一家了?
而當有了這個想法之后,呂蘭看向了柳中才發(fā)現(xiàn),師傅的臉上在驕傲之后浮現(xiàn)的,就是悲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