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著意面,周松倒是想起了另一份華夏名面。
陽春面。
陽春面是蘇式湯面的一種,又稱光面、清湯面或清湯光面,湯清味鮮,清淡爽口。是江南地區(qū)著名的傳統(tǒng)面食小吃。
這個面周松是吃過的。
在自己還沒有離開周家的時候,自己經(jīng)常會在杭城的角落遇到這種面條。
想想那時候的味道,真是懷念啊。
蜿蜒的小巷子曲折看不到盡頭,陰雨連綿的油紙傘下總是能不經(jīng)意的撞見一兩家熱乎乎的陽春面店家。
老人在煮面,食客們溫暖的吃著。
在那時的杭城,真是屢見不鮮分為溫馨。
陽春面湯清味鮮,清淡爽口。是揚州的一大特色。民間習慣稱陰歷十月為小陽春,魔都市井隱語以十為陽春。以前此面每碗售錢十文,故稱陽春面。開洋蔥油拌面又稱海米蔥油拌面。以熬香的蔥油和燒透的海米,魔都人稱開洋,與煮熟的面條一起拌食。面條韌糯滑爽,海米軟而鮮美,蔥油香郁四溢,一九四五年后,城隍廟有個姓陳的攤販運用蘇中家鄉(xiāng)日常的方法熬制蔥油,用來拌面。蔥香濃郁與眾不同,很受歡迎,流傳至今。現(xiàn)為湖濱點心店的特點小吃。
在彎彎,傳統(tǒng)的陽春面會加些許蔥花和豬肉。但在民國七十幾年時,豬肉價格飆漲,現(xiàn)今的陽春面多以小白菜或豆芽菜來代替豬肉,或改用肉臊。有些人喜歡吃陽春面加鹵蛋,不過需另加新臺幣五元或以上。
相傳乾隆二十七年,陽春三月乾隆皇帝南巡到淮安,他避開了文武百官,帶著汪廷珍在城內(nèi)到處轉,來到了一個面攤坐下來,要弄點吃的,一會兒看到攤小二端上一碗面條,根根利利爽爽,淡醬色面湯清澈見底,湯上浮著大大小小金色的油花和翠綠色碎蒜花,陣陣香味撲鼻而來。乾隆連吃兩碗后,突然問這面叫什么名字?攤小二說:“告訴六角,我們沒給它起名字!笔裁,這么好的面條怎么沒有名字?不行,不行!乾隆深思片刻說:“淮安是漕運要地,每年上交朝廷稅收很多,貢獻很大,現(xiàn)在正是陽春三月,這個面就叫‘陽春面’吧!痹⒁饣窗蚕虺⒔欢惥拖翊禾烊f物生長一樣,生機勃勃;又像這面條一樣,連綿不斷。汪廷珍聽后趕緊叫人拿來筆墨紙硯,請乾隆御筆賜名“陽春面”。
陽春面,又稱清湯光面。相傳秦始皇統(tǒng)一了度衡量,也統(tǒng)一了歷法。以夏歷的十月為正月。這個月又稱小陽春,而當時每碗面售十個銅錢。后被引用到蘇州的切口中,陽春就是“十”。另一種說法從《陽春白雪》而來,面光光什么都沒有。這雪白白也是什么都沒有,于是成面名。
陽春面為蘇城的特色,就像大餅、油條、豆?jié){、粢飯四大金剛一樣與蘇城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作為面中最便宜的光面,依然保持著城人的風格,那就是不即不離,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這陽春面是不是什么都沒有呢?說是也不是,說不是也是。白白的面條,幾點蔥花而已,也有人美其名《青龍白虎面》。說他有,他不但用的是高湯,有各式物件的精華,透出一份清香,一份醇鮮;透著一份矜持的懷舊,一份自賞的孤芳。在這里才真正體現(xiàn)出回家的感覺。
而意大利面確實和陽春面有很大的不同。
其實同樣作為面食,而且意大利面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不是國內(nèi)的面種可以比的,雖然周松很喜歡華夏料理,但是不得不說,很多西方料理的傳播程度遠比華夏要深遠。
縱使是華夏的面食有再多的講究和歷史,面對意大利面,還有有勁使不出來。
當然,周松希望今天自己的蘭城牛肉面能夠打破這個現(xiàn)狀。
意大利面的世界就像是千變?nèi)f化的萬花筒,數(shù)量種類之多據(jù)說至少有五百種,再配上醬汁的組合變化,可做出上千種的意大利面,是意大利的特色主食。
意大利面的起源簡單說有人主張起源于華夏,由馬可·波羅帶回意大利,后傳播到整個歐洲,也有人主張:當年,羅馬帝國為了解決人口多、糧食不易保存的難題,想出了把面粉揉成團、搟成薄餅再切條曬干的妙計,從而發(fā)明了名垂千古的著名美食,意大利面。
最早的意大利面約成型于公元十三至十四世紀,與二十一世紀我們所吃的意大利面最像。到文藝復興時期后,意大利面的種類和醬汁也隨著藝術逐漸豐富起來。
最初的意大利面都是這樣揉了切、切了曬,吃的時候和肉類、蔬菜一起放在焗爐里做,因此當年意大利半島上許多城市的街道、廣場,隨處可見抻面條、晾面條的人。據(jù)說最長的面條竟有八百米。不過由于意大利面最初是應付糧荒的產(chǎn)物,所以青睞者多是窮人,但其美味很快就讓所有階層無法抵擋。
意大利面吃起來連汁帶水,頗不方便。早期的人們都是用手指去抓,吃完后還意猶未盡地把蘸著汁水的十指舔凈。
中世紀時,一些上層人士覺得這樣吃相不雅,絞盡腦汁發(fā)明了餐叉,可以把面條卷在四個叉齒上送進嘴里。餐叉的發(fā)明被認為是西方飲食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從這個意義上講,意大利面功不可沒。
新大陸的發(fā)現(xiàn)開拓了人們的想象力,也給意大利面帶來更多變化:兩種從美洲舶來的植物辣椒和西紅柿被引入醬料。
西紅柿的出現(xiàn)及隨后的品種改良,在意大利的那波利首次被人用作醬汁搭配面條,從此令面條大受歡迎,甚至連皇室貴族也被受吸引。正宗的意大利粉是由銅造的模子壓制而成,由于外型較粗厚而且凸不平,表面較容易黏上調(diào)味醬料,令吃起來的味道和口感更佳。
到十九世紀末,意大利面著名的三大醬料體系:番茄底、鮮奶油底和橄欖油底完全形成,配以各種海鮮、蔬菜、水果、香料,形成復雜多變的醬料口味。面條本身也變化紛呈,有細長、扁平、螺旋、蝴蝶等多種形狀,并通過添加南瓜、菠菜、葡萄等制成五顏六色的種類。據(jù)統(tǒng)計,意大利面的品種竟有563種之多?墒钦l會想到意大利面條最早是用腳揉面的?因為面團太大,用手實在揉不動。
直到十八世紀,講衛(wèi)生的那不勒斯國王費迪南多二世才請來巧匠,發(fā)明了揉面機。
一七四零年,第一座面條工廠建成,廣場曬面的大場面從此成為歷史。意大利人對面條的喜愛似乎與生俱來,許多人把做面的獨門秘方束之高閣,不肯輕易示人,甚至把意大利面鄭重寫進遺囑。中世紀許多歌劇、小說里都提到面條。近代意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也曾用面條犒賞三軍,甚至拿破侖在波河大進軍中也拿“吃面”激勵士氣。
二十一世紀,全球意大利面條年產(chǎn)量已達一千萬噸。在意大利,每人每年要吃掉至少二十八公斤面條。在羅馬市中心總統(tǒng)府附近,甚至還建有一座別具一格的面條博物館,慕名前來者絡繹不絕。這個博物館共有十一個展廳,展出了不同時期的面條產(chǎn)品以及加工器具,從最早的搟面杖、和面盆,到后來的切面機、面條生產(chǎn)線等等。眾多實物生動地敘述了意大利面條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歷史。如今意大利面條已成為世界的寵兒。
二零一三的世界面條大會,參加國多達二十七個。米國紐約著名的“7月4日大胃王”比賽中,意大利面條大賽已成為保留節(jié)目。二零一三年的比賽中九名參賽者在短短八分鐘里吞掉十六點二公斤面條,平均每人吃掉一點八公斤;今天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里,都可以找到意大利面的蹤影,甚至在地球之外也能聞到它的香氣,國際空間站的食譜里,意大利面條赫然在列。
這就是差距。
周松知道,這就是華夏料理在傳播上面的落后之處,而且,落后的實在是太多了。
就算是我們有料,但是我們沒有走出去,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