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8章
但凡能夠吸引資本、完成技術轉化,蒸汽機也不至于發(fā)明兩百年后也無人問津。
可以說,改良蒸汽機能夠大行其道,除了瓦特的天賦外,還離不開工廠主的傾囊相助,產業(yè)革命帶來的環(huán)境變化。
蒸汽機的問世從最初的雛形到瓦特改良完畢,究竟是技術問題還是經(jīng)濟問題,當瓦特路過伯明翰時,參觀了博爾頓在索霍的工場,對當?shù)氐囊苯鸸I(yè)印象深刻,兩人一拍即合。
而陷入經(jīng)營困難瀕臨破產的羅巴克也愿意成人之美,在羅巴克的見證下,博爾頓成為了瓦特此前專利技術的受讓人。
對于蒸汽機的發(fā)展前景,博爾頓看得更長遠,他說:“我的意見是在我的運河邊上建立一個工廠,在那里我想安置制造機器所必需的全套設備,而且這個工廠可以提供給世人各種大小的機器......僅僅為是哪個郡制造,那就不值得費事了。值得費事的,是為全世界制造!
而瓦特一如既往地癡迷于改良蒸汽機,就像他之前在寫給朋友的信中所說:“我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這臺蒸汽機上,對其他事情毫無興趣!
當一個癡迷于設計的“發(fā)明家”與一個堅信其市場前景的實業(yè)家相結合,兩者的合力是巨大的。
無怪乎50英鎊背面將二位并列,分別引用了兩人的一句名言,瓦特:“除了這臺機器,我別無所思”。
博爾頓:“先生們,我在這里出售的是全世界都渴望得到的,動力!
可世人不知道的是,經(jīng)歷了瓦特的改良后,蒸汽機并沒有如想象中那樣迅速在英國和歐洲世界鋪開,而是經(jīng)歷了近半個世紀的踟躕。
最終在19世紀中期才逐漸取代原先的動力模式,成為英國工業(yè)革命的引擎。
之所以蒸汽機不受當時英國人待見,也不難理解,因為蒸汽機的效率太低,比不上18世紀英國普遍使用的水能動力,但耗費又非常高昂。
舉例而言,在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前,蒸汽機每產生1馬力需要消耗30磅煤,在瓦特改良蒸汽機后,這一數(shù)字下降到12.5磅,渦輪蒸汽機則進一步減少到5磅。
對于資本家來說,產出與成本的比例是生命線。
瓦特蒸汽機產生1馬力的成本達到33英鎊,經(jīng)過30年改進下降到20英鎊,而渦輪蒸汽機只有4英鎊,終于超越了水能等其他動力來源。
這其中最生動的案例莫過于在紡織領域蒸汽機對于水能的替代。
而周世顯這天一大早,便再次參觀了蒸汽機車間,這一次,大明工匠拿出來的是一臺多軸式織布機。
當大明工匠擺脫了下九流的行業(yè)桎梏,便越來越展現(xiàn)出,將理論轉化為的應用的種族天賦。
這樣的種族天賦可真是太棒了!
講創(chuàng)造理論大明人或許有所欠缺,這主要是儒教的束縛所造成的,可是講應用實踐,大明工匠簡直是獨步天下。
畢竟用蒸汽機來紡織,可比拉動火車要容易多了,于是在周世顯不遺余力的支持下,蒸汽織布機便誕生了。
“好,好!
周世顯一邊大加贊賞,一邊對所謂的資本主義優(yōu)越性不屑一顧,啥玩意啊,但凡資本不那么短視,有點長遠規(guī)劃的眼力。
工業(yè)革命至少要提前兩百年!
便如同他現(xiàn)在所做的,看著這臺織布機樣品,周世顯的臉上笑開了花,他好似看到了在技術革新的刺激下。
大明的紡織業(yè)完成了從小作坊生產向大工廠生產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