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茂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回了一句:“下官還是那句話,朝廷此舉違反祖制!
張樸還想再說什么,卻聽韓贊周開口了:“李府尹,你先回去吧!
“下官告辭!
話不投機半句多,李春茂見韓贊周已經下了逐客令,也干脆的提出了告辭。
只是,還不等李春茂走遠,張樸就直接說了一句:“本官這就給陛下上奏本,彈劾與他!”
李春茂的腳步一頓,顯然是聽到了張樸的話,但也只是稍一停頓,繼而快步離開。
韓贊周目光微凝,沉聲道:“恐怕不只是一個李春茂,各地方府衙對朝廷的新政,應該都很是抗拒。”
“那就殺雞儆猴,就以這個李春茂和六安縣知縣,當這個猴!”
張樸是戶部尚書。自然是站在戶部的立場上說話。
尤其是,他和弟弟張訥還是魏忠賢一黨,政治立場上,就和以東林為首的中小地主相悖。
這個時候自然要擺明自己的態(tài)度。
韓贊周有些意外的看了他一眼,點頭道:“好,咱家具名!
很快,兩道奏本就被送到了朱由檢的面前。
奏本和題本不太一樣,奏本不需要經過通政司,也不用經過自己的上級官員,只需送到朱由檢這個皇帝面前即可。
將兩份奏本看完,朱由檢冷哼道:“哼!這個李春茂想要致仕?那就成全他!”
“不過,在致仕之前,讓吏部和都察院好生查一查!
“如有不法、瀆職,依律處置了!”
“還有那個什么六安知縣,此等尸位素餐之輩還留著作甚?”
韓贊周趕緊躬身領命:“臣遵旨。”
韓贊周離開以后,馬不停蹄的回到守備廳。
張樸這個時候還沒走,就一直等在這里。
“公公,如何了?”
張樸見韓贊周陰著臉進來,忙是開口問道。
“李春茂上書致仕了。”
韓贊周走到主位上坐下。
張樸一愣,旋即道:“呵呵,還真是便宜他了!
“便宜?”
“哼,皇爺說了,致仕可以,得先讓都察院和吏部過一遍,還有那個六安縣知縣,也要查一查!
張樸聞言,笑道:“那本官也就放心了!
“你是放心了,隨著新政的推行,你戶部的權勢也會水漲船高,就像京城戶部那般,可以和吏部抗衡,但……算了,這些事兒和咱家無關。”
韓贊周也是擔心,有了李春茂這個前車之鑒,會讓整個大明官場都人人自危。
上書請求致仕,皇帝竟然還要調查對方,這無疑打破了官場規(guī)則。
人家都已經致仕了,你還要去調查對方,這不是顯得皇帝很是刻薄嗎?
張樸這個時候也反應過來了,心里也難免生出一股兔死狐悲之感。
但,對此,他也有些無可奈何。
且,這件事,他自己也出了一份力。
……
孝陵。
韓贊周離開后,畢自嚴在一名內侍的引領下,來到了偏殿。
“臣參見陛下,陛下萬福金安!
“免禮!
朱由檢抬手虛扶。
待其起身,朱由檢開口問道:“戶部那邊關于崇禎四年的開支預算送過來了?”
“回陛下,崇禎四年的開支預算,已經造冊,還請陛下預覽!
說著,畢自嚴雙手呈上一份厚厚的賬簿。
方正化接過來后,躬身放在了朱由檢面前的桌案上。
待朱由檢粗略的看過之后,不由倒吸一口涼氣。
“山東和登萊的預算為什么這么高?竟然高達五百萬枚銀元?”
“郭老摳和內閣竟然還準了?”
畢自嚴開口解釋道:“陛下,山東和登萊打算修建一條貫穿兩地的道路!
“隨著登州市舶司往來的海船越來越多,現(xiàn)有的道路已經滿足不了商戶們的需求!
“登萊巡撫丁魁楚和山東布政使溝通后,決定修建一條從登萊到臨清的道路,這樣一來,登州那邊就可以和運河連接起來,節(jié)省時間和路上的消耗!
“戶部和內閣經過商議后,也一致認為,朝廷應當修建這條道路!
“一是可以促進山東和登萊的商業(yè),二是可以加強朝廷對朝鮮和遼東的掌控力!
畢自嚴來之前顯然是做過功課了,京里郭允厚和溫體仁他們,也一定和他進行過溝通,現(xiàn)在只是用畢自嚴的嘴,轉述他們的意思。
朱由檢聽后,微微頷首道:“不錯,要想富先修路,看來山東和登萊的地方官是找到訣竅了!
“只是,這么大一筆開支戶部有能力支應嗎?”
“陛下,后面有崇禎三年戶部的結余情況匯總。”
朱由檢直接將賬簿翻到最后邊,定睛一瞧,也是忍不住嘴角上揚。
畢自嚴也開口為朱由檢介紹起戶部現(xiàn)在的情況。
“陛下,隨著各地市舶司步入正軌,收取的海關關稅也是與日俱增,到崇禎三年底,這筆收益就已經高達五百萬枚銀元!
“而隨著大明海貿的興盛,以及朝廷取消對商戶的種種限制,各地的商賈也如雨后春筍般涌出來。”
“現(xiàn)在除了京城的大榷場外,保定府、宣大、濟南府、臨清、登萊、天津等地也都建起了專供大宗交易的榷場!
“戶部單是從各地榷場收取的商稅也有近兩百萬銀元。”
“還有就是牛金星那邊,每月也有兩萬多銀元進項!
“除去這些,還有京城以及各地的工坊,這些工坊單是崇禎三年一年,就為朝廷帶來了三百萬銀元的稅收!
“林林總總加起來,戶部只是從這些關稅和商稅上,就收取了高達千萬枚銀元的收益!
“加上原本的田稅、茶稅、鹽稅等其他稅收,再減去戶部去年一年的開支,雖然朝廷在去歲,對遼東和奴兒干都司大規(guī)模用兵,但戶部的太倉里,還結余五百萬多萬銀元!
“這筆銀元足夠支付這條道路的先期投入了!
畢自嚴說的時候,朱由檢聽的連連點頭。
最后,他開口問道:“畢卿,你是不是漏了一項?”
畢自嚴心知肚明,有些尷尬道:“回陛下,還有就是銀行的收益!
“自銀行建立以來,攏共收益七百萬銀元。”
朱由檢笑道:“這筆銀子還沒有入戶部的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