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多了野草樹皮的一眾小蘿卜頭突然吃到了正經(jīng)糧食怎么能不興奮。
俗話說,半大小子吃垮老子,一個三四兩大小的窩窩頭也就三五口的功夫,吃完感覺和沒吃一樣。
吃完窩窩頭,侯小歌對窩窩頭攤位老板的評價是還算實在。
麩皮只占了窩窩頭的一半,雖有點卡嗓子,但因為是現(xiàn)做的,口感松軟有嚼勁,還是不錯的。
剩下的十個窩窩頭,侯小歌也沒繼續(xù)分,他還要拿回去給家里人吃。
不然等回去被大伯二嬸他們知道,就等著著挨揍吧!
無視了一眾小伙伴看義父一樣的眼神,侯小歌讓堂哥把背簍掛在胸前保護,帶著一群小家伙在集市里瞎逛了起來。
前面攤位區(qū)域大多數(shù)是賣吃食的,不過隨著糧價的暴漲,成品吃食就更貴了,大多數(shù)人根本買不起,只能遠遠的望著聞點香味。
大人一般不會再這些攤位前停留,一是丟人,二是越聞越餓,三是真容易被打。
所以,這些攤位不遠處總是守著一群小孩,不時嗅一嗅食物的香味,然后眼巴巴的望著攤位,期盼有人過來施舍他們一點。
但侯小歌知道這些孩子都是在做夢,電視劇中的橋段永遠不會出現(xiàn)。
而且那些老板也很反感這些圍在攤位附近的孩子,臟兮兮的,影響生意,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驅(qū)趕。
走過賣吃食的攤位,接著就是賣各種日用品,農(nóng)具之類的攤位,侯小歌甚至還看見賣槍的攤位。
不過這槍可不是步槍,而是自制的土獵槍,打鋼珠的那種。
如果是正;饦,侯小歌可能會想辦法弄一把防身,可這玩意從裝填火藥在到裝填鋼珠,打一發(fā)差不多一分鐘,真遇見危險早就涼了。
就這樣的破爛,侯小歌剛才聽到有人詢價,價格也不便宜,一把要十五個大洋。
這玩意說實話,清末軍隊都已經(jīng)淘汰了,也就在民間山區(qū)流行,順便震懾一下宵小之輩。
當然,侯小歌對它一點興趣都沒有,他還怕這玩意炸膛崩了自己。
但侯小歌不喜歡并不代表這玩意不行,土獵槍在落后它也火槍,總比菜刀強。
這時候正是抗戰(zhàn)最艱難的時候,但很多軍隊連一把像樣的槍都沒有。
尤其是八爺,主力部隊都是缺槍少彈,往往四五個人才能分配到一把槍。
所以每次打仗,大多數(shù)人都是拿著大刀長矛向前沖,靠的全是不怕死和心中的那一抹鮮紅的信仰。
這也就出現(xiàn)了很多比較靠譜的電視劇上演的那樣,在戰(zhàn)場上等敵人靠近了在打,然后打上兩三槍就全員沖鋒,用冷兵器肉搏。
所以看著這槍,侯小歌由衷的佩服這一代先輩,心里也想著等有機會了為國家貢獻一份自己的微薄力量。
————
感慨完后,一眾小蘿卜頭繼續(xù)閑逛。
這個集市不大,但普通人日常所用應(yīng)有盡有。
一路走走停停,侯小歌對這個年代任何事物都很好奇。
但經(jīng)歷了胡辣湯攤位的羞辱之后,侯小歌即使在好奇,也是只看不問。
集市上還有賣糧食的攤位,當然這個糧食不是細糧,都是一些麩皮,野草,樹葉之類,好糧食根本不會出現(xiàn)在這里。
侯小歌還注意聽一下,一斤麩皮都要八塊錢,價格是真的高,普通人根本買不起,最多買點樹皮野菜充饑。
走過日用品交易區(qū)域,眾人來到了牲畜交易市場。
此時正值夏季,牲畜市場里到處充斥的糞便發(fā)酵后的臭味和氨氣,讓人聞了很是上頭。
侯小歌發(fā)現(xiàn),販賣牲畜的賣家大多都數(shù)破衣爛衫,一看就是農(nóng)民,不是專門做牲畜生意的。
市場上主要販賣的就是牛和驢,這兩種牲畜數(shù)量最多。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比如騾子、馬、羊、豬,雞鴨之類的牲畜,但數(shù)量很少。
不過侯小歌還發(fā)現(xiàn)這些牲畜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瘦,絕大多數(shù)耕牛和毛驢都已經(jīng)瘦成了皮包骨。
還有侯小歌印象中的大肥豬,好家伙,瘦的看起來和狗一樣。如此賣相,這讓一旁站著的賣家很是著急。
侯小歌前世小時候外公家養(yǎng)過牛,這大牲畜在家里的地位可比人的地位還高。
平日里外公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喂牛,除了草還得添加一些麩皮補充,喝水還需要加鹽。
如果是農(nóng)忙時節(jié),牛出大力氣,吃的就更金貴了,除了草管飽還得喂玉米,有條件的還會給牛吃雞蛋,可以說牛在家里的地位是特別高的。
如今一頭頭上好的耕牛和毛驢被餓成了皮包骨,甚至拉到市場上販賣,農(nóng)民這是活不起了!
但這時候又有幾個人能買的起大牲畜,買回去一般人也養(yǎng)不起。∷赃@些大牲畜買回去的下場自然是被殺了吃肉。
而買得起,吃得起肉的人自然不可能是災(zāi)民和普通老百姓了,只能是富人。
所以市場上前來采購的大多都身著綢緞長袍,再不濟也是衣衫干凈整潔,后面還跟著三五打手或者傭人。
而侯小歌一群小孩遇見這些人都是躲的遠遠的,尤其是大堂哥,不停催促侯小歌趕緊離開牲口市場,以免沖撞了得罪不起的大人物。
當然,侯小歌也沒有硬留在牲口市場,等探聽到了自己想知道的物價后,自然會離開市場。
隨著災(zāi)荒年月的來臨,肉價也是水漲船高。
一頭兩三百斤的瘦牛賣家要價六十大洋,但買家以天氣太熱,牛肉放不住,又瘦的皮包骨為由,只肯出到四十五塊,最后拉扯了好一會兒,以四十八塊大洋成交。
(災(zāi)年啥都貴,不要對號入座,而且那時候物價太亂,作者按照自己的算法來。
畢竟千度上說民國一塊錢大洋只能買三到五斤豬肉,如果按照千度上一頭牛五個大洋算,一頭牛價值十幾斤豬肉?這踏馬誰養(yǎng)牛,一頭豬等十頭牛,養(yǎng)個錘子牛。)
得到牛價后,侯小歌后面也陸續(xù)探聽了其他牲畜的價格。
像豬、羊,毛驢、馬,騾子這些價格都是十塊到七十塊之間,雞鴨鵝等禽類價格,在兩塊錢上下浮動。
肉價和糧價換算對比雖然便宜了不少,但侯小歌感覺還算公道,畢竟一頭牲口動不動好幾十個大洋,普通人可買不起。
至于說農(nóng)民把牲口殺了自己吃,呵呵!估計他一家也落不到多少,甚至還可能身陷險境,四周盯著的人太多了。
所以還不如換成大洋,大洋是硬通貨,揣著就能走,想買啥就買啥,安全不少。
侯小歌有錢,也很想買一頭牲畜,但他現(xiàn)在不過是一個九歲的小屁孩,買牲口就像小兒抱金過鬧市,太過招搖,只能羨慕的看了。
了解完牲口價格,侯小歌帶著遺憾離開牲口市場。
走出牲口市場后,眾人進到另一個市場。
剛走進市場,侯小歌就看見一個十歲大小的小女娃跪在地上,頭上插著一根草。
侯小歌腦海里立馬浮現(xiàn)出一個詞,“插標賣首”。
在后世只會出現(xiàn)在電視里的場景,如今真實的出現(xiàn)在侯小歌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