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況,朱標這位好大兒卻也很認可常二郎的說法,并且懇請老朱,除了子輩封王之外,孫輩就讓他來作主。
早就想要撂挑子不干,可是好大兒卻一直都不樂意頂?shù)角芭_來接班的老朱當然不會反對,甚至還很開心自家好大兒主動參與政務。
所以老朱也就很偷懶地把這事撩到了好大兒的手中由他去折騰。
到了現(xiàn)如今,一干皇孫,都沒有哪一位得以封王,至于朝廷那邊,自然也沒有人能管得了,也不敢管,因為這是皇家的家事。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老四朱棣,已然很明確,明年就將會正式啟程前往那殷商大陸。
當然,那扶桑島上,雖然面積不大,可是由于那里,人口眾多的同時,各種勢力情況太過復雜。
也所以老朱已然在考慮,準備先等上一等,等到島上的那些勢力解決掉一部份之后,再從容地派遣兩三位能力一般的兒子,將他們分封到那里去。
總而言之,一個分裂的扶桑諸島,這才是大明最需要的藩屬。
處理完了那些來自于扶桑諸倭的國書之后,老朱甚是神清氣爽,忍不住東張西望起來。
“對了太子呢,人哪去了,這都快要午時了怎么還不見他?”
“回稟上位,方才微臣還在武德殿那邊見過太子殿下,要不微臣去請?zhí)拥钕逻^來?”
“趕緊去,今日可是這京松鐵路全線貫通之日,咱可不能錯過了這件大事。”
“居然現(xiàn)如今就貫通了,看來這常二郎動作當真是夠快的,臣可是記得當初常二郎作的保證可是三到五年之內(nèi)!
“如今這才不到三年的時間,就已然能夠全線貫通……”
老朱聽得這話,忍不住呵呵一樂。
“我這賢婿行事,向來求穩(wěn),他說三年五載,必然是為了給咱一個提前完工的驚喜!
“而且咱可是記得這小子說過,全線貫通之后,還得反復試車一段時間,確認無恙,方才啟用!
“話說回來,要不是京師事務繁多,咱都想坐首列火車去那松江府逛上一趟再回來!
老朱這話頓時惹得一干重臣笑聲不絕。
“既然如此,那老臣倒是愿意替上位去走上一遭!
湯和搶步而出,主動請纓,至于那老胳膊老腿的李善長只能遺憾地屈居第二位請纓者。
一行人趕到了宮門處時,終于見到了太子殿下攜著皇長孫朱雄英趕來。
看到了現(xiàn)如今越發(fā)健碩,虎頭虎腦的朱雄英,老朱亦是大喜,趕緊拉上了朱雄英跟自己同乘一車,朝著地北方疾馳而去。
朱標這位中間人只能無可奈何地自己獨乘一車跟隨在后方。
看著那皇家祖孫三人一同離開的身影,李善長則與那湯和同乘一車。
坐在那馬車里邊,李善長忍不住笑瞇瞇地道。
“鼎臣老弟,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皇長孫殿下如今的身形與模樣像誰?”
湯和一想,毫不猶豫地給出了答案。
“自然是上位,模樣眉眼都像,只不過,更顯英氣。”
對于湯和這樣的答案,李善長無可奈何地翻了個白眼暗罵了聲馬屁精。
有些話,既然對方不愿意搭腔,李善長自然也不好深入討論這個問題。
但有一些,李善長可以肯定,就是朱雄英這小子那身板和體格,絕對是典型的外孫像舅。
老朱雖然也高大健壯,可是與那常家人相比起來,著實顯得瘦弱。
好在,這位皇長孫,性格雖然果斷剛烈,但至少不像陛下一般性情過于暴烈。
這對于天下臣民而言,太祖有一位就夠了,像太子朱標這樣,才屬于是明君的標配模板。
至于皇長孫,則更像是減配版的老祖。
畢竟老朱這些年來,殺的人實在是太多了點,朝堂之內(nèi),現(xiàn)如今可以說百官根本無法掣肘這位開國天子。
而太子朱標雖然性格溫和不少,卻是一位很敏銳,也同樣很有主見之人。
如今再加上這位皇長孫朱友英,至少大明可保三代,百年無恙矣。
撫著自己那已然快要接近全白的胡須,李善長安逸地在馬車里邊挪了挪屁股。
至少他李某人的子子孫孫,百年之內(nèi),當可安然無恙。
再有就是,現(xiàn)如今,在他處指示之下,侄兒現(xiàn)如今也投奔到了常二郎麾下的商賈集團,成為了其中的一位股東。
如今那上海商貿(mào)集團的生意,著實是越做越多,據(jù)說現(xiàn)如今在那殷商大陸都有了好幾個港口。
每一年,光是拉回大明的各種殷商特產(chǎn),就足以裝滿至少一百艘三千料的大船。
而且這有大量的貨物因為遠洋船只的不足,而導致貨物滯留在那些港口的倉庫。
那些販入大明的木材,物美價廉,就連那北平的宮殿所需之巨木,皆由此提供。
還有那種叫橡膠的玩意,據(jù)說現(xiàn)如今不少的商品都有此物的影子。
總而言之,如今的一切,讓李善長都有點恍惚起來。
自己活了大半輩子,除了改朝換代之外,其他的事物,都沒有像在近十年這般變化得如此的劇烈。
現(xiàn)如今,李善長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地保養(yǎng)身體,希望能夠看到大明發(fā)生更多可喜的變化。
有朝一日,也能夠坐著那穩(wěn)穩(wěn)的火車,隨上位前往北平,看看大明的北國風光。
。。。
常二郎此刻正站在那京師北站的站臺之上,身邊可是有不少的勛貴子弟,狐朋狗友也都蹲在了這里,一起頻頻地朝著那南方眺望。
就在這北站方圓數(shù)里的鐵路,高出了地面足足三丈,而向北的水泥官道,則是從下方穿過。
畢竟常二郎覺得最不可信任的就是那種閘道口,那種地方在二十一世紀出事都是早晚的。
更何況在這還屬于是大明初年的時候,所以為了盡量地杜絕這種火車傷人命的事情的發(fā)生。
同時也為了最大程度的減少火車的運營人員,在建設鐵路的初期,就決定能抬高就抬高。
并且讓所有南北向的水泥官道都能夠從容從鐵路下方穿過,盡量地避免出現(xiàn)水泥官道與鐵路的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