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一旁堆了足夠多的麻袋,就會被裝上一輛輛的車子,然后運往遠處,那里,有一間間巨大的庫房,專門用來儲藏這兩萬畝官田糧食的。
“大哥,小弟總覺得這上?h的一切,與我大明哪里都不一樣,哪怕是京師……”
朱棣那張已經(jīng)震驚到變得木訥的眼神,直勾勾地看著那些奇奇怪怪,令人驚嘆的收糧工具。
正是有了這些工具的幫助,這收糧的效率,簡直令人咂舌不已。
“升弟啊,你這些工具……”
常二郎上前,拍了拍那些集中了無數(shù)人智慧的好東西,頗為感慨地道。
“目前有一些便于運輸?shù)模呀?jīng)開始正式量產(chǎn),但是有一些,怕是還不成,還得再減減重,又或者是看看如何才能夠更加的堅固耐用!
畢竟這些東西是要交給那些苦哈哈地在地里刨食的老百姓使用,第一個,價值要足夠低廉,第二個,那就是要堅固耐用。
就像那個脫粒機,如果沒有這玩意,一畝田地的稻谷打下來,能夠把幾個壯漢累成傻鳥。
可有了這樣的脫粒機,哪怕是幾個半大孩子,又或者是老弱,也能夠輕輕松松地解決這個原本只有壯勞力才能夠完成的工作。
這,就是技術(shù)革命帶來的進步。雖然有許多的工具,都是出自常二郎的腦子。
但是真正動手制作與改良的,還是那些大明的能工巧匠們,他們用自己的雙手,讓常二郎手中的設(shè)計圖,一件件的都變成了現(xiàn)實中的物件。
看著那些老百姓們收割,脫粒,傳送,裝袋,運走,那行云流水一般,未見絲毫凝滯的一連串工作。
朱標(biāo)站在這里,看著這絲滑無比的過程,糧食就那么直接從田地里邊被運向了那遠處的倉庫。
也不知道站了多久,感覺兩條腿都有些發(fā)麻了的朱標(biāo)突然想到了另外一件事。
“升弟,莫非這也是一種流水線的模式?”
“不愧是姐夫,您果然一眼就瞧出了其中端倪!
常二郎朝著親姐夫大拇指一翹,馬屁拍上。
“你這雙季稻米,一畝一季能產(chǎn)多少糧食?”
隨著朱標(biāo)開始問細節(jié),常二郎自然也恢復(fù)了專業(yè)水平,不假思索地答道。
“一季三石,兩季六石。這兩萬畝良田,今年一共產(chǎn)糧十二萬石。”
聽到了這個消息,朱標(biāo)的眼皮微微一跳,不過,還沒完。
“這只是開始而已,姐夫,那邊有幾畝地,咱們?nèi)タ纯础?br>
“怎么,那幾畝地,與這些有什么不同?”
“那邊是用上了我們上?h肥料廠生產(chǎn)的肥料的良田,不過一共只有十畝地。”
“上一季,畝產(chǎn)大約是四石半,這一季,也不知道能產(chǎn)出多少!
“你說多少?”一旁的朱棣忍不住伸長了脖子。
“四石半而已,我估摸著,這一季所產(chǎn),怕也差不多吧。”
常二郎頗為虛偽地一聲輕嘆,看得朱棣想要呸他一口,咋的,你在本王跟前這么裝逼好嗎?
不過看到親哥的眼珠子難以置信地瞪得溜圓,再想一想,一畝地一年就能夠產(chǎn)九石,豈不就相當(dāng)于江南一帶的良田的三倍?
好吧,真讓這家伙給裝到了。
快步來到了那些試驗田跟前,此刻不論是朱標(biāo)還是朱棣,也都察覺到了這里的田中稻谷,似乎感覺更壯碩一些,而且抽出來的沉甸甸的稻穗也更多一些。
“常二郎,你說的那些肥料是何物?”
“種類比較多,但主要還是有機肥料為主,其實相比起那些老百姓自制的農(nóng)家肥而言!
“肥料廠所生產(chǎn)的肥料,不但肥力足,而且各種微量元素搭配更合理……”
常二郎再一次用滿嘴跑火車的架勢,把朱家兄弟晃點得腦袋暈呼呼的。
那一堆令人聽不明白的名詞,實在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可眼前這些試驗田中的稻谷,卻不是假的。
看到此刻,已經(jīng)干脆一屁股就坐到了田坎邊上的朱棣,還有那摘了一根稻穗,拿在眼皮子底下檢查,口中喃喃念念有詞的朱標(biāo)。
常二郎看到已經(jīng)失態(tài)到近乎口歪眼斜的朱家兄弟,目光則落在了另外一個方向。
就在那邊,還有一處特地用磚墻給圍起來的數(shù)十畝稻田。
那里并沒有用來各種雙季稻,那里邊,都是上海探險隊的那些浪貨們,從天南地北各處帶回來的稻種。
而常二郎心心念念的海南野稻也都被送到了這里來。
那里,就是上海縣雜交稻研究中心,里邊既有種了數(shù)十年水稻的老行家,同樣也有一些常老二培養(yǎng)的學(xué)生。
都被常二郎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并且學(xué)習(xí)了常二郎給出的雜交稻基礎(chǔ)理論。
他們在那里,干的就是專業(yè)的給稻谷搞雜交,讓那些不知道多少萬年素未謀面的稻種們,相聚一堂。
然后在那里卿卿我我,以便于生長出更加優(yōu)質(zhì)的后代。
感謝那位華夏的偉人袁老,常二郎覺得自己現(xiàn)如今做所的一切,正是因為有了袁老這樣的人在前方引路。
雖然研究雜交水稻的工作十分艱辛而又漫長。
但是常二郎不怕投入,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常二郎相信,雜交水稻,終將會在大明的土地上推廣開來。
這些更加茁壯,產(chǎn)量更大的雜交稻,會讓大明帝國的糧倉,多出更多的糧食。
讓更多的有識之士,能夠從背朝黃土面朝天的日子中抬起頭來,讓他們的兒孫后輩們,可以坐在課堂里學(xué)習(xí)知識。
可以在工廠中提高大明的工業(yè)水平而努力,可以在商鋪中加快商品的流通,以及向整個世界,販賣大明的商品……
更少的農(nóng)民,生產(chǎn)出更多的糧食,養(yǎng)活更多的人口,而那些大量脫離了土地的人口,則可以進入到工商業(yè)等各行各業(yè)中去。
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與社會價值,這就是后世的做法。
那么憑什么這個時代就不可以?常二郎吸了吸鼻子,站在那里,雙手叉腰,手肘向后。
感謝老丈人對自己的寬容,還有姐夫哥對自己的看重,不然,就自己這些各種騷操作,怎么可能到現(xiàn)在還能活得如此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