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大唐洪武三年,八月中旬,中秋剛過。
宜登科,宜祭祀,宜出行,宜文事……
自古所謂,秋闈登科,大唐中書省傳書通告天下,皇帝楊一笑再次開啟恩科,號召天下各方士子,前來求取上進(jìn)之路。
同時,為擴(kuò)大這次科舉選拔人才的基數(shù),大唐中書省再次通告四方,今次恩科不限制士子的來歷。
無論是不是大唐的子民,無論來自于南云還是后漢,哪怕是草原金國的讀書人,只要愿意來大唐全都?xì)g迎。
只不過,有一個唯一性的特殊限制……
此次恩科,只選寒門,凡士族之子弟,又或者門閥之族人,不予接納參加恩科,想要科考必須等大唐的正式科考。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楊一笑這是預(yù)防后患。
如今大唐非常缺乏官員,必須通過科舉選拔人才,而如果放開士族參與進(jìn)來,那么很可能會導(dǎo)致今后的大唐全是士族官員,真要出現(xiàn)這種局面,必然導(dǎo)致尾大不掉。
所以,楊一笑做出限制,借用恩科的名義,只選擇寒門士子。
恩科!
什么叫恩科?
意思就是皇帝額外恩典的科舉,不屬于正式開啟的科舉范疇,既然不屬于正式,而是皇帝個人的恩典,那么規(guī)則肯定由皇帝定,士族門閥即便反對也沒用。
所有人都能看出來,楊一笑態(tài)度很果決,這一次,只選寒門。
……
為了擴(kuò)大影響力,為了讓窮苦讀書人能夠獲知消息,大唐這次不但動用中書省通告天下,同時還出動了幾千個八百里快騎。
只見這一日,燕京城的城門突然全部開啟。
幾千紅翎急使,縱馬疾馳出門,一邊跑,一邊大聲高呼:“大唐洪武三年,陛下開啟恩科,奉洪武大帝之命,傳播四方咸使聞之,科舉恩科,只選寒門……”
科舉恩科,只選寒門!
大唐如今五個道,共有九十州域,五百七十余個縣,以及正在建設(shè)的五千鎮(zhèn)子。
國土面積已經(jīng)很龐大,從南到北接近一千里,因此哪怕動用八百里加急,最快也要兩三天時間才能跑遍。
但是……
伴隨著幾千紅翎急使的狂奔,消息必然迅速在大唐傳開,甚至這些紅翎快騎還要進(jìn)入其它勢力,向整個中原的寒門窮苦讀書人宣布告知。
明面上,沒有任何一家勢力敢阻攔,甚至為了示好,還得派兵幫忙一同宣布,原因很簡單,楊一笑親自給各方勢力寫了信。
信上只有一句話:“你們不缺士族讀書人,你們不要寒門苦孩子,朕這里要,別攔著他們來……”
現(xiàn)如今楊一笑的親筆書信意味著威懾,不管南云趙構(gòu)還是哪家勢力都得給面子,如果不給面子,大唐兵馬朝發(fā)夕至。
所以,幾千紅翎急使毫無阻隔的向四方奔走,通告,傳播消息。
無數(shù)貧寒之家的學(xué)童,又或者落魄寒門的士子,很快都會知道這個消息,必然會努力把握住這次機(jī)會。
恩科啊!
當(dāng)今中原最強(qiáng)大的大唐恩科!
開國帝王楊一笑出身寒微,所以要給窮苦人家一個機(jī)會,而這個機(jī)會,能讓窮苦讀書人的家人換個活法。
所以,他們必然會告別家人上路,無論何等艱難困阻,但是一定要去參加大唐的恩科。
大唐開國才三年,這已經(jīng)是第三次恩科,由于是楊一笑親自參與制定規(guī)則,因此摒棄了固有科舉的許多弊端,楊一笑作為穿越者,吸收了千年積累的精華。
他要重用窮苦讀書人,他要給落魄寒門士子機(jī)會,并且士族門閥的讀書人,讓百姓之家的英才盡歸所用。
一旦他將天下貧寒英才收用,大唐缺官的弱點便能補(bǔ)足。
到時候國力日漸暴長,必然再次向外開疆拓土。
從此以后,再也沒有任何勢力能阻擋楊一笑的步伐。
那時候,距離一統(tǒng)中原不遠(yuǎn)了!
……
大唐現(xiàn)在的地域已經(jīng)很廣闊。
南至江淮十六州……
北到草原邊境的雅雅部……
西面占據(jù)陜西路兩個州,西南面已經(jīng)和川府接壤。
這范圍從字面上看來難以感受大小,但其實國土面積已經(jīng)可以堪稱浩瀚。
南北要走一千里路,東西也有八九百里,這么大的范圍想要同時開啟科舉,在古代通信不發(fā)達(dá)的情況下只有一個辦法。
這個辦法就是約定一個時間,然后用飛禽傳書的方式通知科舉開場。雖然各地得知消息的時間有早有晚,但是開啟科舉的時間必須一致。
此前派出去的幾千名紅翎急使并非通知消息的主力。
這一次他們的主要任務(wù)是沿途不斷大聲呼喊盡量讓人聽聞。
楊一笑給他們的命令是能跑多遠(yuǎn)就跑多遠(yuǎn),能喊多大聲就喊多大聲,要讓更多貧寒百姓知曉此事,要讓科舉的風(fēng)潮涌動沖天。
為什么這么做,因為這么做能讓窮人聽到消息。
但是,幾千人的傳播規(guī)模畢竟還是太小了。
因此,還要動用大量飛禽,飛向各州各地進(jìn)行通知,讓各地組織人手也去向民間宣布。
大唐五個道,如今九十州,五百七十多個縣,以及正在建設(shè)的五千大鎮(zhèn),再往下,是數(shù)之不清的村莊……
即便整個大唐朝廷力量全都動起來,竟然依舊耗時半個月才把消息傳遍。
天下各方勢力,也都在時刻關(guān)注消息,很快,最終的日子定下了!
“于洪武三年九月九日,大唐舉國同時開啟恩科……”
“洪武陛下感念窮苦之家貧寒,士子如果全都奔赴燕京會有困難,因此,更改恩科制度!
“此次恩科,直接在各地分設(shè)科場!
“有建鎮(zhèn)的地方,由鎮(zhèn)級官員組織監(jiān)督,無建鎮(zhèn)的地方,可前往最近之地參加!
“望各地各方百姓早作準(zhǔn)備,送家中學(xué)子提早準(zhǔn)備,貧寒難得讀書貴,科舉風(fēng)雨不能擋!”
……
分設(shè)考場,就近開科,這種辦法類似于正式科舉的鄉(xiāng)試,讀書人可以在自家縣域而不需要前往燕京。
但即便如此,仍舊還是要趕路……
大唐核心處,山東道各州!
原本這一片地域并非中原富裕之地,但是楊一笑最早經(jīng)營的地方就是這里,因此民間生活略顯寬裕,三五個村子之中經(jīng)常能見到一兩個讀書人。
畢竟是孔孟史書之鄉(xiāng),民間貧寒之家也向往上進(jìn)。
這一日,清晨時!
“娘親,孩兒去了……”
一個約莫十二三歲的小娃娃,獨自背著一個沉重的大包裹,他站在狹窄的小路上回頭而望,依稀看見村口之處站滿了長輩。
全村八十九戶,四百二十口,無論男女老少,全都送他啟程。
村里最年長的一位老嫗,遙遙對著小娃娃叮囑,不斷道:“孩子,好好考,路上不要節(jié)省吃喝,把村里給你準(zhǔn)備的吃食全吃掉,吃飽了肚子才有力氣走路,才有力氣在科場上寫出好文章……”
“不要擔(dān)心你的母親,四奶奶會讓全村照顧你家,在你去考試的日子里,全村湊糧食給你母親吃!
“孩子,好好考啊,不要辜負(fù)你母親含辛茹苦,賣掉家里糧食給你買書本。”
“你放心去,你母親餓不著,咱們?nèi),一起湊糧。”
“孩子,你自己在路上也要吃飽啊,別不舍得干糧,能吃多少就吃多少,這是全村給你湊的,這是家家戶戶對你的期待!
“只要你吃飽,肯定能考的好!”
窮苦小村的百姓眼里,吃喝乃是最大之事,這位年老的老嫗不斷叮囑凡,用最平凡的語言送上最寶貴的希望。
全村一起努力,積攢了一個大包裹干糧,這是送給村中唯一學(xué)子的資助,要讓孩子在前往恩科的路上不被餓著。
那個小孩子的眼眶通紅,有種叫做淚水的東西模糊了視線。
一人去考恩科,全村動員相助,由于清貧窮苦的緣故,只能一家節(jié)省一點口糧給他做盤纏。
他背著的大包裹很沉重,里面裝著三嬸省下來的面餅,裝著四叔剛煮熟的野鳥蛋,裝著老大娘從山上挖來的野菜做的餅子,裝著自己家里五歲妹妹最渴望吃一口的窩窩頭……
這孩子的淚水模糊視線,但他再次看了一眼站在村頭的百姓們。
四奶奶,三爺爺,叔嬸們,從小一起玩的伙伴們……
雖然淚水模糊眼簾,然而鄉(xiāng)親的音容笑貌卻清晰出現(xiàn)在腦海,最終所有鄉(xiāng)親的音容笑貌漸漸消失,變成了一張飽含期望面帶滄桑的臉。
那是他的娘親!
這孩子忽然放聲悲嚎,噗通一聲跪在地上。
他大聲哽咽道:“娘親,孩兒去了,皇帝陛下賜給機(jī)會,天下窮人參加恩科,孩兒此去必然奮勇爭先,要給娘親博一個秀才的榮耀……”
由于隔得距離已經(jīng)比較遠(yuǎn),他母親并不能聽清他說了什么,但是母子之間有著血脈相連,只見那個含辛茹苦的女人遙遙不斷揮手,大聲道:“娃兒,好好考,娘親盼著,盼著……”
好好考。
娘親盼著!
多么簡單的話語!
然而就是這簡單到極致的話語,卻包含了窮苦百姓最大的希望。
楊一笑開啟恩科選拔士子,天下窮苦寒門皆有機(jī)會,這是不需要投奔士族門閥就能逃脫苦海的機(jī)會,也是能讓自家孩子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機(jī)會。
那孩子跪在地上磕了三個響頭,忽然咬牙從地上站了起來,他再次看了一眼村口眾人,毅然轉(zhuǎn)身朝著遠(yuǎn)方奔跑。
東方旭日的日光浩浩之下,照出一個略顯瘦小的孩童身影,這孩子背著一個大包裹發(fā)足狂奔,口中不斷發(fā)出嗚嗚嗚嗚的悲嚎。
他不得不狂奔,怕自己狠不下心離家,全村人的希望,他要去考出來。
……
大唐西北之處,陜西路某一州。
這時代的黃土高坡尚且布滿綠植,并非后世那種蒼涼昏黃的千溝萬壑。
只見這里的鄉(xiāng)村也有小孩子踏上恩科之程。
這次乃是三個較小的小童,在一個年齡較大的少年帶領(lǐng)下背著包裹。
身后是一條泥濘的土路,剛下完秋雨顯得特別濕滑,然而無數(shù)百姓正站在村頭遙遙相送,有人高聲渾放在唱送行的歌。
三個小孩子淚流滿面,領(lǐng)頭的少年同樣淚水沾襟。
陡然他們一起回頭,噗通噗通跪倒在泥濘的大地上,四個嚎啕放聲道:“諸位村中父老,父親,母親,我們?nèi)チ,去科場之上博一博……?br>
大唐皇帝昭告天下的圣旨說得明白,這次專門給窮苦人家讀書人一個機(jī)會,鄉(xiāng)親們,等著我們回來吧,我們會考中鄉(xiāng)試,然后去爭鋒府試,甚至前往燕京去參加殿試。
唯有奮勇爭先,窮人才有機(jī)會,越是窮苦人家的孩子越早懂事,他們想要改變祖祖輩輩受窮的悲苦……
……
大唐南方,江淮之地。
一條小河水流顫顫,一條小舟緩緩泅渡,撐舟的漢子渾身肌肉虬結(jié),奮力將船篙惡狠狠插向水中。
遠(yuǎn)處小河岸邊站著幾十個百姓,正在不斷揮手送別小舟,有個老大爺顫巍巍不忘高叫叮囑,道:“老四你撐船慢一點,不要讓娃娃們顛簸了舟船,考科舉是大事,萬不可在路上有了疲乏!
撐船的漢子哈哈大笑,面上卻帶著一股少有的凝重,大聲回答道:“二爺爺放心,小舟穩(wěn)著吶,都回吧,你們在再這樣送下去,娃娃們哭也哭壞了……”
他說的沒錯,小舟上幾個童子少年此時正哭的稀里嘩啦,有個最小的娃娃約莫也就十歲年紀(jì),隔著小河不斷在呼喊娘親娘親。
但是,雖然不舍得離開母親,雖然口中嗚嗚嗚嗚不斷在哭,但是小娃并沒有說一聲我要回家,反而更加堅定了要去參加鄉(xiāng)試的念頭。
小舟兩側(cè)放著很多魚干,這是江淮之地百姓用來果腹的糧食,魚干缺少鹽巴吃起來腥膻,然而童子少年們卻感覺萬分的珍惜。
這是村中宿老東奔西走,這是各家各戶咬牙拼湊而來,他們沒有銀錢當(dāng)做盤纏,這些魚干就是趕赴考場唯一的資糧。
來吧,科舉!
來吧,科舉!
我們窮人什么都不怕,只要餓不死,就能向前沖,大唐皇帝賜下了機(jī)會,就算再苦再難也要堅持下去。
小舟悠悠,不斷泅渡,岸邊相送的人影漸漸模糊,幾個小童忽然拿出各自手抄的書本,對著日光大聲朗讀起來。
“日出東方,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出淵,鱗爪飛揚(yáng)……壯哉我中原少年郎,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這是大唐皇帝楊一笑的勸學(xué)詩,前不久隨著大唐昭告天下的消息傳播開來,越是貧寒之家的孩子,越喜歡誦讀這一首勸學(xué)詩。
寫的真好!
大唐皇帝這首詩詞是專門寫給我們的啊!
原來,原來,我們窮人家的孩子也是壯哉少年郎。
白云悠悠,變幻蒼狗,小舟在河流上不斷前行,兒童們的讀書聲蓋過了水聲。
遠(yuǎn)處天水相接之處,日光在水面如同魚龍,仿佛真像楊一笑詩句中寫的那樣,潛龍出淵,鱗爪飛揚(yáng)。
壯哉我中原少年郎!
……
大唐山東!
大唐山西!
大唐草原!
大唐江淮!
甚至整個天下各方,都有清苦讀書人上路,無數(shù)貧寒之家的孩子們,遙遙告別爹娘長輩的相送。
這些貧寒士子全都背著包裹,帶上了全村人勒緊褲腰帶積攢的口糧,跨越千山萬水,心中志向恩科。
我中科舉之后,當(dāng)能回報家鄉(xiāng)……
感激大唐恩科,感謝大唐皇帝!
……
【超級大章,接近五千字啊,寫這一章的時候,我竟然眼睛里想流淚,很酸,我估計是因為我刻畫窮人小孩告別父母的場景緣故。但我不知道,你們喜歡這種畫面嗎?】
【窮人可憐太久了,士族把控上升渠道,唯有咱們的楊一笑,愿意給窮人一個機(jī)會。以前,窮人即使讀書也考不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