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7章
有一種走叫其實不想走,長安就是這天底下最好的地方,沒有之一,全世界的人都在向往長安,很多人寧愿在長安做一個乞丐都不愿意離開。
李治從小生活在皇宮,長安對別人來說是大唐的都城,對他來說就是故鄉(xiāng);長安是別人向往的遠方,是他難離的故土;別人的理想在長安,他的鄉(xiāng)井在長安。
封地,顧名思義就是一塊封住了的土地,有誰愿意放棄繁花似錦的長安,跑到偏僻的封地上去畫地為牢?
對于成年的皇子來說,封地完全就是不得不去,沒有人真的愿意去。
李佑當初為了不去封地,在長安裝病兩年多,最后是因為盜竊軍械司的武器失敗,把自己硬給逼走了。
李佑若不是去了封地,在長安再怎么作,也未必能把自己給送上絕路,畢竟他在長安他不敢起造反的念頭,他和李承乾不同,李承乾是真敢搞宮變,他最多是敢胡鬧,不敢動真格的。
李恪當初想去封地,是因為眼見著奪嫡大戰(zhàn)要起明火了,他怕引火燒身,才不得不趕緊離開政治的漩渦。
他到了吳地是躲不完的明槍暗箭,后來皇帝給他換了個地方,他睡覺都得燈火通明的,床的一周站滿了人,不然覺都不敢睡。
在長安再怎么,他也不用謹慎到那么令人發(fā)指的地步。
在封地若是甘心一輩子渾渾噩噩地混吃等死還好,但凡有點志氣都會活得很痛苦。
在封地只有協(xié)理權(quán),沒有治理權(quán),地方上的大小事務(wù)你只能是看著,唯一的特權(quán)是在地方官出了大問題而百姓懼不敢言的時候,你有能力寫封信直達天聽。
皇帝一時沖動發(fā)了個家有傷殘人士便可免全家的賦稅的詔令,李恪有意阻詔,使得所有的地方官都上表參他。
封地發(fā)了洪水,為了給百姓把糧價穩(wěn)定住,他搭了許多的錢,高價從外地買糧回來低價賣,干這樣的好事還得偷偷摸摸的,搞得百姓砸王府的大門,跳著腳地罵他。
打個獵,馬踏了青苗,立刻有人上表彈劾他,一點小事被削。
樁樁件件都說明封地的日子不好過,想做事是放不開手腳的,不想做事那活著還有什么意思?做一輩子的籠中之鳥,盡管是金籠子,會開心嗎?
別人李泰不了解,李治他能不了解嗎?李世民東征之前就趕李治去封地,李治死活不肯走,李泰絞盡腦汁地替他求情。
李泰不知道他怎么會突然想去封地了,是發(fā)生了什么事還是聽了誰的鬼話?抑或是在試探自己的想法?
李泰只是靜靜地看著他,并沒有出聲,既沒有問他什么,也沒有勸他什么。
李治心里忽然有點難過,以為二哥會罵自己,以為二哥會攔自己,沒想到二哥一點反應(yīng)沒有,貌似是并不在意自己的去留。
“二哥”李治故意滿臉笑容地看著李泰:“你說我去哪里比較好呢?”
李治的封地很多,他笑呵呵地讓李泰幫他挑一個,他想看看二哥會替他挑哪個地方,是近些的還是遠些的,是富庶些的還是貧瘠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