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5章
如果太陽注定要落山,那我就把余暉灑滿天。
李世民最近一直在琢磨,要把一個什么樣的大唐交到太子手里,才是人生最完美的落幕。
李世民看到了李泰治理國家的能力,李泰的胸懷、格局、眼光,他樣樣滿意,他相信李泰能做一個好皇帝。
李泰會用人也會做事,他一點不擔心大唐在李泰手里會衰弱下去,李泰知道愛民也很勤謹,內政外交都沒有問題。
征戰(zhàn)殺伐方面李世民也不擔心,李泰處事很冷靜,他懂得權衡輕重,該打的仗他有決心打,不該打的仗他知道先忍耐一時。
李世民為君為父,他思考的是在他執(zhí)政期間,他要盡最后的心力給太子留下一個承平盛世,給他打好基礎,讓他的江山坐得更穩(wěn)也更容易。
對內要把朝堂清理一番,給他留下可堪大用的柱石之臣,當然絆腳石就不用留了。
對外要把難啃的硬骨頭拿下,不是怕他啃不動,而是不想讓他去啃,注定要傷牙,那就傷爹的。
高句麗雄踞東北,像蹲在自己身邊的一頭雄獅,俗話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隋朝一共短短的三十幾年國祚,三番四次的東征,難道是楊家父子跟高句麗有私仇么?還是說楊家父子都沒有戰(zhàn)略眼光?
無論官也無論民,可以說是舉國上下反對東征,有人說“此乃不恤民力、勞師遠征之舉”,有人說“攻打高句麗是毫無必要的征討”,也有人說“這是對他國的侵犯”。
然而東征真的是錯的嗎?不,只不過是站的高度不同,看到的風景不同罷了。
誰坐到龍椅上,誰都會知道東征有什么意義,高句麗是大唐周邊唯一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制王國,征高句麗之戰(zhàn)必然占據(jù)著整個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
自隋初開始,征討高句麗就成為了國家的一項長遠戰(zhàn)略任務,必須要堅持不懈地執(zhí)行,盡管多次面臨失敗、盡管可能導致國破家亡,可是消滅高句麗始終是不能放棄的戰(zhàn)略目標。
李世民知道大唐與高句麗不能共存,這仗早晚都要打,區(qū)別只是早與晚,沒有打與不打。
大唐如今看起來是太平盛世,但實際上休養(yǎng)生息的還不夠,李世民發(fā)布了許多的惠民政策。
身有傷殘者免稅、年長者直接給發(fā)錢、到婚齡即成親者給送禮金、被征戰(zhàn)連累的人家按人頭賜絹、因戰(zhàn)因工而傷亡致殘的人給發(fā)放賻物......
每一條政策的背后都是從國庫流出的真金白銀,大唐的國庫并不殷實,但百姓生活相對富足,李世民說他這叫藏富于民。
藏富于民的后果就是國庫積攢起來速度很是緩慢,打仗打的是什么?打的就是錢啊,沒錢哪來的底氣?
所以大家一致認為這仗應該晚幾年再打,等到大唐真正的國富民強了之后,裝備更為精良、兵馬更為強壯,那時打仗的代價會小很多。
再一個剛剛經歷了隋末的大動亂,百姓刻骨銘心的痛有兩條,一個是東征,一個是大運河。
所以大唐自建國以來,小戰(zhàn)雖然不斷、大戰(zhàn)從來不打,大的工程幾乎是零啟動,就是要順應民心、與民休養(yǎng)。
李世民知道民意就是國運,他一向都把民意看得很重要,這一次他要執(zhí)意東征,為的就是把“逆民意而行”的“錯誤”攬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