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驕陽炙烤著官道,塵土在鐵蹄下翻騰如黃龍。
三萬漢軍禁軍如一條鋼鐵洪流,自西向東滾滾推進,甲胄在烈日下反射出森冷的光芒,遠遠望去,仿佛大地被鍍上了一層流動的銀。
這支大漢最精銳的部隊,每一名士兵都身著精鍛魚鱗甲,甲片細密如鱗,在行進中發(fā)出清脆的金屬碰撞聲。
他們頭戴鳳翅兜鍪,紅纓隨風搖曳,腰挎環(huán)首刀,背負強弓勁弩。
最前排的重甲步兵手持丈二長矛,矛尖寒光點點,組成一片移動的鋼鐵森林。
中軍的騎兵更是威風凜凜,戰(zhàn)馬皆披半身馬鎧,騎士們手持馬槊,腰間還懸著便于近戰(zhàn)的鐵鞭。
“止!”
隨著傳令官一聲高喝,大軍戛然而止,動作整齊劃一,顯示出嚴明的軍紀。
中軍大旗下,劉掣身披金線蟒紋戰(zhàn)袍,內(nèi)襯精鋼鎖子甲,胯下一匹通體雪白的西域良駒。
他抬手遮陽,瞇眼望向遠方蜿蜒的官道,眉宇間凝結(jié)著化不開的憂慮。
“陛下,是否要在此處扎營?”
兵部尚書李敢策馬上前,這位年過五旬的老將鬢角已見霜白,但雙目炯炯有神,腰間那柄先皇御賜的寶劍從未離身。
劉掣尚未答話,官道盡頭突然揚起一溜煙塵。
一騎快馬如離弦之箭般奔來,馬上騎士背插三面紅色令旗——這是八百里加急的標志。
“報——!”
騎士滾鞍下馬,單膝跪地時激起一片塵土:“啟稟陛下,護國公緊急信件!”
劉掣眉頭一挑,接過那封火漆密封的信函時,手指微不可察地顫了一下。
他心中掠過一絲不祥的預(yù)感:“難道楚寧已經(jīng)到了前線,并對我軍開戰(zhàn)了?”
信紙展開的沙沙聲在寂靜的中軍顯得格外刺耳。
隨行武將不自覺地屏住呼吸,只見劉掣的目光在紙面上快速游走,最后眼睛一瞇,閃過一抹冷色:
“楚寧居然在這個時候邀請朕和大唐皇帝李世明和他會面!”
李敢聞言立即策馬靠近,壓低聲音道:“陛下,當心有詐!那楚寧向來狡猾如狐,此次會面還特意帶上大唐皇帝,其中必有蹊蹺!
他粗糙的手指在劍柄上摩挲:“會面地點絕不可能在西面我軍控制區(qū),若放在東面楚境,我們又不會答應(yīng)!
“如此推算,最可能選在靠近楚軍的前線地帶!
劉掣冷笑一聲,手中馬鞭無意識地在靴筒上輕敲:“愛卿是擔心楚寧設(shè)下鴻門宴?”
“正是!”
李敢聲音更低了,周圍幾個心腹將領(lǐng)不自覺地圍攏過來:“若是九大王朝并存時,他自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可如今……”
老將軍環(huán)顧四周,確認無閑雜人等后才繼續(xù)道:“三大王朝鼎立,他若一舉除掉您與大唐皇帝,兩國必亂。”
“屆時楚軍長驅(qū)直入,等他一統(tǒng)天下,史書怎么寫還不是由他說了算?”
這番話如冷水澆頭,劉掣背后陡然沁出一層冷汗。
“好個楚寧!”
劉掣突然放聲大笑,笑聲中卻無半分笑意:“他想算計朕,有這么容易嗎?”
他猛地攥緊韁繩,白馬吃痛揚起前蹄:“傳朕旨意,答應(yīng)會面,但地點須由朕與大唐皇帝共同選定!另飛鴿傳書通知李世明,問他可有合適地點。”
李敢正要領(lǐng)命而去,劉掣又喚住他:“且慢,告訴信使,派三只信鴿分道而行,務(wù)必確保消息送達!
待李敢離去安排,劉掣獨自策馬至一處高坡,遠眺東方。
那里是楚軍的勢力范圍,也是他夢寐以求要征服的土地。
夕陽將他的身影拉得很長,投在身后列陣的將士身上。
三萬鐵甲肅立無聲,只有旌旗在風中獵獵作響。
“陛下。”
一個溫婉的聲音從身后傳來,劉掣回頭,看見皇后獨孤氏不知何時已披甲來到身側(cè)。
她雖為女子,卻自幼習武,此次隨軍出征正是她再三請求的結(jié)果。
“皇后不必擔憂!
劉掣伸手為她拂去肩甲上的一片落葉:“楚寧此計雖毒,朕豈會沒有防備?”
獨孤皇后卻搖頭:“臣妾并非擔憂會面之事,只是……”
她猶豫片刻:“探子來報,楚寧最近頻繁調(diào)動水師,似乎在長江沿線有所動作,若他會面是假,借機偷襲我軍后方是真……”
劉掣瞳孔驟縮。
他猛地意識到,自己可能陷入了楚寧的雙重算計。
會面邀請不僅可能是鴻門宴,更可能是調(diào)虎離山的幌子。
想到這里,他立即召來親衛(wèi):“速去傳李敢回來,朕有要事相商!”
與此同時,在魏地東面的官道上,另一支雄師正在緩慢推進。
八萬玄甲軍如黑色潮水般鋪滿大地,中央那面繡著金色“唐”字的大旗下,李世明身披黃金鎖子甲,在陽光下耀眼奪目。
與漢軍的魚鱗甲不同,唐軍普遍裝備明光鎧,整片的鐵甲被打磨得锃亮,行進時如萬面銅鏡反射陽光,氣勢恢宏。
“陛下,李濟將軍的緊急信件!币幻麄髁畋虺噬蠒拧
李世明拆開火漆,目光掃過紙面后冷笑一聲:“楚寧竟邀請朕前去會面?哼,此子野心不小,莫不是想設(shè)計拿下朕?”
身旁的兵部尚書李敬撫須沉吟:“楚寧此人用兵詭譎,此次會面,不可不防!
“依卿之見,朕當如何應(yīng)對?”李世明瞇起眼睛,黃金甲在陽光下閃爍,襯得他如天神下凡。
李敬指向地圖上一處:“不妨先觀望漢軍動向,我軍攜帶攻城器械,行動遲緩,不如暫緩前進,等劉掣先做決斷!
李世明頷首,下令安營扎寨。
兩日后。
同樣的夕陽下,李世明站在臨時搭建的中軍大帳內(nèi),手中握著劉掣的親筆信,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看來劉掣也與朕所見略同!
他轉(zhuǎn)身對李敬道:“傳朕旨意,十日后于樂陵會面,各方只帶一千護衛(wèi)。”
“另,密令李濟暗中調(diào)遣三萬精兵埋伏在樂陵三十里外的山谷,以紅旗為號!
帳外,唐軍的炊煙裊裊升起,與晚霞融為一體。
三國君主各懷心思,這場看似平靜的會面邀請下,暗流正在洶涌。
樂陵之會,將成為改變天下格局的關(guān)鍵一役,而此刻,三支大軍仍在各自的征途上蓄勢待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