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竹綠樹繞村旁,
雞嗚犬吠聞花香。
微風拂面心神爽,
清新空氣泥土芳。
嚴田村中景如畫,
竹林深處鳥聲歡。
清香四溢花滿園,
醉人心扉不思鄉(xiāng)!
………………
羅云羅巖離開太陽嶺,穿過王家坳,到了嚴田地界。
太陽尚未完全落下,天邊還掛著淡淡的余暉,給整個嚴田村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外衣。
半山處,地勢較高,視野開闊。
羅云和羅巖站在那里,遠眺嚴田村四周群山。
只見山峰層疊,高低起伏,如波浪翻滾,氣勢磅礴。
山間的綠樹仿佛是天然的護衛(wèi),為這片土地帶來生機與活力。
翠竹環(huán)繞,與綠樹相映成趣,構(gòu)成了一幅和諧的畫卷。
微風拂過,帶來清新的空氣,夾雜著泥土的芬芳和竹林的清香,令人心曠神怡。
遠處,鳥兒在歡快地歌唱,仿佛在訴說著嚴田村的美好花香襲人,令人陶醉。
咱們的詩人羅云詩興大發(fā):
翠竹綠樹繞村旁,
雞鳴犬吠聞花香。
微風拂面心神爽,
清新空氣泥土芳。
嚴田村中景如畫,
竹林深處鳥聲歡。
清香四溢花滿園,
醉人心扉不思鄉(xiāng)!
兩人不禁感嘆,這里真是一個人間仙境。
這個古老的村子坐落于一片南北走向的豐饒土地上,這個村莊不小,東西相距四五里,南北有十多里之遙。
蜿蜒的小河,自北至南從村中緩緩流淌,為這片土地賦予了生命與活力。
小河的嘩嘩聲,宛如一曲古老的樂章,不斷奏響著時間的旋律。
河水清澈見底,波光粼粼,映照著藍天白云和岸邊郁郁蔥蔥的樹木。
每當夕陽西下,金色的陽光灑在水面上,猶如無數(shù)顆閃亮的鉆石在跳躍,美得令人心醉。
這條小河見證了村子的發(fā)展歷史,從最初的農(nóng)耕文明到現(xiàn)代的繁榮變遷,它都默默守護著這片土地。
河邊的石板路、古老的石橋、還有那岸邊的磨坊,都是歷史的見證者,它們共同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
村子里的人們與這條小河息息相關(guān),他們在這里洗衣、捕魚、灌溉莊稼,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
小河的水滋養(yǎng)了這片土地,也養(yǎng)育了村子里一代代的人們。
這里的風土民情淳樸而深情,村民們和睦相處,互幫互助,共同守護著這個家園。
每逢節(jié)假日,村子里都會舉辦盛大的慶典活動。
人們穿著傳統(tǒng)的服飾,載歌載舞,慶祝豐收、祈福平安。
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村民們的文化生活,也吸引了來觀音堂游客駐足觀賞,感受著這個古老村子的獨特魅力。
如今,這個村子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了一個充滿活力的社區(qū),既有古老的傳統(tǒng),又有現(xiàn)代的活力。
小河依然嘩嘩地流淌著,它見證了過去,也憧憬著未來,繼續(xù)為這片土地和這里的人們帶來希望與夢想。
整個嚴田村呈現(xiàn)出一種特殊的形態(tài),就像一巨大的八爪魚,靜臥在群山之中。
如同一個寧靜的守護者,默默的訴說著千年的故事。
東北方向延伸出一只大爪子,仿佛要抓住周圍的群山;
西南方向則分出兩只小爪子,與大爪子遙相呼應;
東南方向也有一只爪子,雖然不大不小,但同樣顯得威武有力。
正北方向,則有一條羊腸小道蜿蜒而上,通往錦州的紫竹壇觀音堂。
這條小道,正是羅云和羅巖等下要走的路。
他們從西邊的小爪子地形進入村中,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棟古樸的民居,青瓦白墻,錯落有致。
村道兩旁,綠樹成蔭,與民居相映成趣。
羅云和羅巖沿著村道漫步,感受著這里的寧靜與祥和。
他們發(fā)現(xiàn),這里的村民耿直豪爽,熱情大方,對人彬彬有禮。
他們樂于分享自己的故事,也樂于聆聽外來者的聲音。
在嚴田村,羅云和羅巖不僅領(lǐng)略到了美麗的自然風光,還感受到了這里深厚的人文底蘊。
他們與村民交流,了解了嚴田村的歷史和文化。
鼎盛時期嚴田還有九廟十八庵之說。
傳說有個和尚因為救人而亡,人們?yōu)榱思o念他做了個石頭和尚墓,那地方叫和尚崗,墓碑至今可見。
午后,羅云和羅巖來到了紫竹壇。
觀音堂坐落在壇中央,燈火通明,香煙繚繞。
《紫竹壇觀音堂
紫竹壇,為觀音大士道場,位于萬載縣高村鎮(zhèn)嚴田村的錦州山崖上,未考何人何時建此道場。因地處高崖陡壁,崖壁少有平地。故而建筑規(guī)模小巧玲瓏。假二進式,以神龕簾幕分為前后進。
前進神龕無觀音大士塑像,以小型雕像立之,后進有香火案無塑像。進門左側(cè)有簽房,廟外三二十步另建有一袖珍式僧房。整個寺廟占地不足兩畝,應了那句“濃縮的都是精華”。
寺廟雖小,然而香火甚旺,燒香還愿者絡(luò)繹。農(nóng)歷四月十八,八月十八觀音生日,更是摩肩接踵。
究其原因,在于廟小神靈。在于紫竹壇的有別于其它廟宇。
進入廟門,轉(zhuǎn)過神龕,來到后進,有一香火案,抬頭可見左右兩塊巨石,如腿一伸一屈高高懸起。轉(zhuǎn)過香火案,巨石間一隙,底部僅可容兩人屈膝下蹲。進不及米,隙窄而不可容人,高近兩丈許,皆麻石。以強光照之,麻石隙頂獨一小塊晶瑩白色,形如觀音。據(jù)云,此為觀音現(xiàn)真身,紫竹壇由此而遠近揚名。
是為宣揚紫竹壇,亦為無空無緣親歷紫竹壇禮佛之人得明其理!
他們走進觀音堂,只見觀音菩薩面容慈祥,神態(tài)端莊。
羅云和羅巖虔誠地參拜,祈求觀音菩薩保佑他們一路平安,也保佑嚴田村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在觀音堂內(nèi),他們還遇到了一些前來祈福的村民。
他們與村民一起誦經(jīng)祈禱,共同感受著這份虔誠與信仰。
在這里,他們感受到了觀音菩薩的慈悲與智慧,也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善良與和諧。
離開觀音堂時,夕陽西下,羅云和羅巖沿著羊腸小道,走遍了錦州的每一個角落;
見識到了錦州人的熱情和豪爽,錦州美麗自然風光令他們耳目一新。
這些經(jīng)歷讓他們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也更加懂得感恩和尊重。
在離開嚴田村的那一刻,羅云和羅巖回頭望去,只見夜色中的嚴田村靜謐而安詳。
他們心中充滿了感激和敬意,感激這片土地給予他們的美好回憶和感悟,敬意這里的人們和他們深厚的文化底蘊。
他們默默地許下心愿:
愿嚴田村永遠美麗、繁榮,愿這里的人們幸福、安康。
這也是作者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