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重器,三峽大壩》
【我們眼前看到的就是,中國近百年來,最偉大的國之重器,長江‘三峽大壩’!】
【船只是怎么經過三峽大壩的呢?小船坐電梯,大船過船閘,三峽大壩總共有五級船閘,耗時四個小時,才能過三峽大壩!
大秦。
“好高的水壩。”
看著天幕上那些大船在三峽面矮小的對比,嬴政不禁瞇了瞇眼。
“三峽?國之重器?”
心中暗自盤算。
能被天幕稱之為后世的‘國之重器’的,必然是了不得的東西。
“這后世竟也用這種斗門的方式來運送船只!
嬴政有些高興,畢竟這種技術他大秦早已經用的得心應手。
只是規(guī)模和大小遠沒有天幕上看的這么大而已。
能夠和后世用同一種‘技術’,這讓嬴政有一種真實的,距離‘科技’如此之近的感覺,讓他有些興奮。
【三峽大壩,可以阻擋萬年一遇的洪水】
【當上游大面積降雨的時候,它可以把水庫的水先排空,然后蓄水,蓄水量可以達到1550個西湖。】
五代十國。
前段時間頗費力氣對西湖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疏浚的錢镠一時間也被這后世宏偉的重器給震的說不出話。
“可擋萬年一遇的洪水,蓄水量可以達到1500多個西湖?!”
西湖究竟有多少水,根本無法算清,而沒想到,后人用的計算量,竟然是——西湖。
他大量興修水利,可不就是為了百姓安居樂業(yè),保障農業(yè)發(fā)展。
這一切,都遠遠比不上這一偉大的工程啊。
“后人果真有移山填海之能,這大壩,也不知曉是如何修建的……”
當然,話雖如此,錢镠也就想想而已,這種事情,他們這個時代肯定是做不到的。
大宋。
趙匡胤看著羨慕。
“如此工程,豈不是可以大大減少南方水患?”
“萬年啊,從上古時期到如今,才多少年。”
因為后世的世界已經遠超想象,所以即便是后人所說萬年一遇,他也深信不疑,不覺得是后人吹牛。
同時,他也因此想到了北方黃河水患加劇。
“唐末以來亂世多次改道黃河,致使水患加劇,也不知曉到了后世是否解決!
“想來長江有這三峽大壩,黃河也一定有它的治理方式吧?”
“只是不知曉能否一勞永逸!
戰(zhàn)國時期。
李冰父子認真的看著天幕,不禁感慨。
“這后世又一水利工程,每每出現(xiàn),皆是這種難以想象的宏偉藍圖!
“若無后世那些工業(yè)造物的輔助,單憑人力恐怕是做不到的。”
大明。
崇禎時期。
崇禎皇帝羨慕的看著天上的三峽大壩。
“不知曉后世在黃河沿岸有沒有修建這樣的大壩!
“如此蓄水儲水,豈不是可以旱季放水,雨季儲水,減少水旱災害發(fā)生了!
“1500多個西湖?”
崇禎無法想象這究竟是多大的體量。
但是聽著就讓人感到振奮。
“哎……”
但是這種事情只能想想,連軍餉都發(fā)不出來的他,哪有錢去建設呢。
“陛下,待我大明平了建奴,這樣的水利工程,我大明一樣可以修建!
“或許不及天幕上所言之三峽,但同樣能夠緩解北方旱災!
袁崇煥開口說道,他最近的目的就是讓崇禎再次信任他,讓他去鎮(zhèn)守遼東,最差也要在其他地方統(tǒng)兵,而不是只在皇帝身邊做個可有可無的參謀。
但是崇禎只是看了他一眼,點了點頭。
“只是不知曉我大明有無治水的名臣,天幕沒說啊……”
崇禎感到有些可惜,天幕提及的人物,他只找到了一部分,而且也沒有擅長治水的人才。
大唐。
“這后世的工程還真是驚人!
“如此儲水量定能調節(jié)降雨不均,以減少水旱災害發(fā)生!
“后世華夏十四萬萬人口,我大唐如今不足兩千萬!
“雖建不得這三峽,但是若考察我大唐水旱河流情況,或可依據(jù)我大唐國情建造一些適合的水利工程!
歷朝歷代,這都是必須要做的事。
李世民更是早早的想到了這個,只是因為天幕今日提及,再重申一遍罷了。
“只是不知曉我大唐是否有擅長這方面的人才?”
“此前天幕曾言明朝的忠臣武將,或是東林閹黨。”
“不知曉除卻此前給出朕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可還有誰堪用啊……”
“諸卿若是覺得自己有此能耐,也可毛遂自薦!
李世民看著自己的群臣們,忽然笑了出來。
大清。
乾隆點了點頭。
“說說這些倒也還不錯,或許朕還能看看有沒有機會學習建設!
乾隆今天松了口氣。
這天幕講述后世總比講述明清要好,而且,講的是三峽大壩這種大工程的水壩,多半普通民眾還看不懂。
“不過,相較于長江,自宋代以來,北方黃河才是水患逐年加劇。”
“黃河才更需要疏通、治理、建壩等之類的工程吧?”
【三峽大壩總共有壩孔77個,中央泄洪壩上面有67個排水孔,從上往下總共分為3層】
【溢流表孔、泄洪深孔、導流底孔】
大唐。
“記清楚了!
李世民安排著群臣和天幕司的官員們迅速將天幕上的介紹和圖紙繪畫出來。
或許日后能夠用到。
與他一樣,歷朝歷代都對這種水利設施極其重視。
【而且,三峽大壩不僅僅是一座防洪的巨壩,它還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水電站之一,年發(fā)電量超過一千億千瓦時,相當于節(jié)省了幾千萬噸的標準煤,對環(huán)境保護和能源供應做出了巨大貢獻。】
大宋。
“電?”
沈括聽的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先行記錄下來。
“千瓦時?節(jié)省煤炭?”
捋了捋自己的胡子,從這只言片語中,只能得知這個叫電的東西和煤有關。
“無論是煤或是石油,不都是燃燒用的嗎?”
“為何后世的使用方法感覺如此不同?”
“電……”
回想起此前蘇瑾開的車子需要‘石油’,沈括不禁想到,這個電是不是有著同樣或者類似的功效?
“不過這又和大壩有什么關系?水電站?”
“這么說就可能有火電站?”
【水,為我們帶來了財富,也為我們帶來了災難,而我們整個民族的歷史,就是與大自然抗爭的歷史。】
【1919年,孫中山先生提出要在長江上建立一座大壩想法,一份1954年的政府文件顯示,三峽大壩在當時已經列為我們國家的遠景計劃之一!
大明。
洪武時期。
朱元璋點了點頭。
再次在天幕上看到了這個名字。
他心中有些異樣。
因為沒有和大臣們一起看天幕,所以他說兩句話,倒也不必考慮影響。
“這位孫先生的確有遠見!
“想來這大壩建成也沒多久,應該距離蘇瑾生活的那個時代不遠!
“1954年才列入‘遠景計劃’,建成使用,縱然是后世恐怕也需要很長時間!
對于孫先生,朱元璋的心情是復雜的。
一方面,他滅了清朝,來明孝陵告慰一聲,讓他感到痛快和感激。
另一方面,他竟然說皇帝不是他朱家的,雖然不是針對大明,也說了不是趙家、李家,但這種事情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不久以后,毛主席為祖國日新月異的建設場面而高興,創(chuàng)作了一首詞,其中就提到了三峽】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大宋。
蘇軾一驚。
“這韻律……水調歌頭?”
他可太熟悉了。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
從詩詞中,他可以想象到那壯麗的景象,心中踴躍起對三峽大壩場景的向往。
“此等詩詞,不知曉后世的毛主席是何等人物,竟有如此胸襟與氣魄!
“真想親眼見見這截斷巫山云雨的三峽啊……”
【三峽大壩1984年開始設計,1994年正式動工,耗資2000多億,一直到2020年11月才全部竣工!
大漢。
漢文帝時期。
劉恒不禁輕輕嘆了口氣。
“以后世之偉力,尚且用了二十余年,怪不得稱此為國之重器!
“朕記得那蘇瑾生活的時間似乎不過是這個天幕的紀年法2024年左右吧!
“距離他也如此之近啊!
“不知道他對三峽是個什么感想!
劉恒其實也很想要自己大漢也建這么一個三峽大壩。
只可惜……
只是看看,他就知曉不可能的。
所以也僅僅只是羨慕了一瞬,便收起了相關的心思。
老老實實的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水利工程。
大唐。
李世民認真計算著。
“后世一億為一萬萬!
“兩千多億就是……”
“兩千萬萬?”
他不知曉這個數(shù)字是什么概念。
因為畢竟不知曉后人的薪酬、各種商品的價格是多少。
“哦,上次蘇瑾給車子加一次油是兩百!
“而那個叫蘿卜快跑的車子十公里是四元!
“這么算來!
“兩百元就夠后世的車子跑一千里?”
因為天幕沒有仔細介紹過各類商品的價格,所以沒人知曉這個數(shù)字究竟有多大,只能知曉讓后世耗費了二十余年的工程,需要的資源不會少。
房玄齡站了出來,說道。
“陛下,除了這樣計算以外,臣以為,這后世的花費應該是累計。”
“既然如此,考慮到物價的變動,蘇瑾所生活的時間,和天幕所言的1994年相距已有三十年,2000億在1994年和2024年絕不是同一水平。”
“臣看史書記載,漢文帝時期,糧價低至10錢一石,漢武帝時,糧食價格升至40錢一石!
“此只是糧食變化差異,余者不論!
“便知不可刻舟求劍,陛下用蘇瑾生活的時間來計算不同時間、不同物品的價格,臣私以為,不妥……”
聞言,李世民點點頭。
“房相說的是,朕記下了!
“朕也只是想要知道后世建這么一項工程究竟耗費多少而已……”
《壯觀!三峽大壩史無前例十一孔泄洪》
介紹完三峽,天幕繼續(xù)播放了一個三峽泄水的視頻。
嘈雜如驚雷般的水聲,和滾滾巨浪,自大壩的泄洪孔噴瀉而出,掀起一陣陣白霧水花,宛若在云層之上。
萬朝觀眾們看的瞠目結舌。
這近距離的觀察,這近兩百米高的大壩給人的沖擊感更強了。
評論。
【這工程2000多億,還得是我許大爺2萬億.笑哭.jpg可以建多少個三峽了】
下面回復!井斈2000億 跟現(xiàn)在2萬億也差不多了】
大唐。
果然如同房玄齡所說,不同時期的價值遠遠不同,這無疑是更增加了萬朝觀眾們對于三峽價值的評估。
李世民有些無奈的收回視線,這三峽不是他能想的。
甚至于,就連長安附近的水利都還有待整理。
【適合憋尿的時候看!
【可惜泄洪的時候不能用來發(fā)電,感覺好可惜啊,水都白白流走了!
【鯉魚能不能表演一下躍這個?】
下面回復【那得是真龍了.笑死.jpg】
【魚:起飛啦~!】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釣魚佬狂喜】
【在這下面煉體,效果奇佳.狗頭.jpg】
【蕭炎狂喜】
【98之后再沒聽說過洪水】
大漢。
劉邦看著天幕上這些不正經的發(fā)言,有些無奈。
“乃公還想看看后人的看法呢。”
“怎么這群后人全都是戲謔搞怪,要不就是說一些乃公都看不懂的話!
“98年之后再無洪水?”
“看來這三峽當真是有用啊。”
大秦。
嬴政疑惑,后人搞怪他倒不在意,主要是……
“這些后人怎么這么喜歡將自己建設的工程稱之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大自然是誰?和道家有什么關系嗎?”
大清。
光緒一時沉默不言。
“水力發(fā)電,朕記得有聽過西歐國家建設!
“只是這么大的應該沒有吧……”
“如此大壩不知曉能創(chuàng)造多少收益!
“建造或購買多少艘軍艦了……”
更不用說他的防洪功效,若說對于這種水力發(fā)電理解最深刻的,自然是當前清朝高層了。
畢竟洋人的物件,沒見過也聽過了。
“如此巨壩,若是我大清的,該有多好啊!
“何愁民生不振,何愁國力不增!”
只可惜,幻想終究是幻想,被囚禁在一隅的光緒,也只能看著天幕連連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