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看完明成祖朱棣的一生》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有兩位皇帝可以說是杰出的篡位者,第一位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二位就是明成祖朱棣】
【他鋌而走險,篡奪了建文帝的皇位,但也因此,成就了他身后彪炳史冊的永樂盛世。現(xiàn)在,讓我們走進(jìn)明成祖朱棣的一生】
新的一天,天幕似是結(jié)束了介紹后世的那些可怕的工匠造物,又變成了講述歷史。
只不過,這次講的不是此前的大宋。
而是明朝。
大秦。
等待天幕播放的嬴政有些餓了,在看到天幕今天要講述的是明朝的歷史的嬴政,興致缺缺。
跪坐在桌案前,嬴政拿起眼前的一個桃子吃著解悶。
記錄的工作自有大臣們?nèi)プ觥?br>
這種他不太感興趣的事情,只當(dāng)做晚間放松的故事聽聽就好。
“上次天幕講了唐朝的孝子!
“這次就讓朕也看看這明朝的孝子是什么樣的吧!
對李世民和朱棣這兩位孝子的印象很深的秦始皇,很好奇,這位‘靖難而登寶殿’的皇帝究竟做過什么事。
大唐。
“篡位……”
聽著天幕這樣表述,唐太宗李世民心中微微一顫,這天幕喜歡將他和這位朱棣一起歸類為‘篡位’的皇帝。
也還好他后來的功績足夠,不然恐怕后人不僅不會贊譽(yù),恐怕還會罵聲一片啊。
大明,永樂時期。
“說了多少遍了!朕是太宗!太宗!明太宗!”
聽到天幕又將他稱之為明成祖,朱棣有些氣急,一口氣憋在胸口,有些上不來。
朱棣對于‘太宗’的執(zhí)念過深,甚至連后面所說的永樂盛世都沒仿佛沒有看到、沒有聽到一般。
“太子……”
朱棣剛想朝著自己的太子朱高熾發(fā)火,就見小胖連忙一抬手:
“爹,你是知道我的,如果是我給你上廟號,那必然是太宗!
一旁的朱瞻基看到自己爺爺掃過來的目光,連忙學(xué)著自己老爹,將自己撇清干系。
“爺爺,你也是知道我的,如果是我給你上廟號,那肯定只能是太宗!
這要是讓爺爺認(rèn)為,這個明成祖的廟號是他給上的,那肯定免不了一頓毒打。
“哎!”
仿佛一拳錘在棉花上的朱棣有些氣急,卻又無可奈何。
“最好別讓朕知曉是后世的哪個混蛋給朕上的成祖的廟號!”
“不然朕非抽死他不可!”
不是自己的兒子孫子,那也只能是后世的兒孫了。
可是再往后,他的廟號都已經(jīng)定下來了,又何必去更改呢?
真是個能氣死人的小王八蛋啊——朱棣的心中如是想到。
洪武時期。
朱元璋、朱棣、朱標(biāo)此刻都在一塊。
朱元璋更是不時將目光看向此刻忐忑不安的朱棣。
即便是朱標(biāo),此刻都負(fù)手認(rèn)真的看向天幕,對天幕今天要講述的事情極為好奇。
他也想知道,自己做了什么,自己的四弟又做了什么。
“老四,給咱好好看。”
“要是不像你大哥所說的,你有什么難言之隱,咱今天就打死你。”
原本已經(jīng)覺得這件事過去了的朱棣,不禁感到晦氣的暗自嘆了口氣。
他是一點(diǎn)兒也不想知道未來的永樂大帝做了什么,那跟他有什么關(guān)系啊!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出生于烽火連天的元末戰(zhàn)亂之中】
【當(dāng)時元末農(nóng)民起義軍領(lǐng)袖陳友諒,與朱元璋打的如火如荼,軍情緊急,朱元璋甚至對這個兒子都來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線指揮作戰(zhàn)】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中國從此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大漢。
“四子!
漢文帝警覺,意識到這位朱棣,也是個不受待見的老四之后,他下意識的對這位朱棣有了一絲莫名的親切感。
同樣,明朝之前。
元世祖忽必烈也有話要說。
雖然這個大明是滅亡的元的朝代。
……
“恒兒也是老四,還被后世稱為漢文帝,評分還是9.8比乃公還高0.2!
“這不是巧了嗎。”
劉邦像是要炫耀一般的,將劉恒的事跡又說了一遍。
一旁的呂雉白了白眼。
“所以你是要讓代王繼承皇位嗎?”
“不,大漢四百年,已經(jīng)超過了后世的這些朝代,朕還是讓他按照歷史上來的來吧。”
“乃公之后,自然還是讓盈兒即位!
知曉了漢室四百年,劉邦已經(jīng)知足了,不寄希望于傳萬世,自然不想瞎折騰。
從天幕上給出的評價來看,他完全可以相信后世兒孫們的智慧。
甚至,如果能夠在地底下遇到始皇帝,他劉邦還要對其去炫耀炫耀。
給嬴政也分享分享自己的快樂。
作為對比,也把秦朝那長達(dá)14的年歷史拉出來說道說道。
【兩年后,10歲的朱棣被封為燕王,封地在北平,朱棣也從隨軍的孩童,變成了人人羨慕的皇子】
天幕上,展示出了一張朱元璋分封出來的二十多位的皇子的封王圖。
各個朱元璋此前的朝代迅速按照地圖將里面的各個封王記錄下來。
雖然不清楚朱元璋的意圖,但是畢竟是一位皇帝,而且是傳承了兩百多年的王朝的開國皇帝。
許多古代的君主都認(rèn)為其這么做絕對是空穴來風(fēng)。
或許可以從朱元璋的政策中看到些什么有用的東西。
特別是此刻的嬴政。
大秦。
“如此,豈不是又回到了當(dāng)初周朝的分封制?”
“百年后,血緣逐漸淡薄,豈不是又要開啟一場亂世?”
嬴政看著天幕上那被分割成一塊一塊的封國。
剩下的沒有封王的位置,應(yīng)該是歸屬中央管轄。
“朕記得此前天幕曾言:‘百代都行秦政法’!
“如果這大明也行的秦政法,那么至少其應(yīng)該也有郡縣制在內(nèi)。”
“這么說,這大明是郡國并行?”
“為何如此?”
嬴政敏銳的察覺到,朱元璋的這個政策,必然有其必要的原因。
只不過礙于目前知曉的‘明太祖’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太少,無法準(zhǔn)確判斷。
“李斯,你覺得呢?”
“這……”
聞言,李斯一時間沉默了。
到目前為止,他也無法判斷,只能大致猜測。
“這些封國,從地圖上看,主要體現(xiàn)在在北部長城地區(qū)一字排開的架勢,像是……”
“在防御北部邊境的敵人!
“或許,此時的大明也面對如同我大秦一般的處境。”
仔細(xì)的觀察起這個地圖,李斯發(fā)現(xiàn)這些封國似乎剛好阻隔在北方和南京首都之間。
兩道防線,幾乎堅(jiān)不可摧。
而且各個都是自己的兒子,朱元璋又是開國皇帝,這樣的政策,略一思索。
的確是可以放權(quán),又能夠守邊的好政策。
特別是看到了之前宋朝的那種窩囊死的經(jīng)歷,這位在宋朝之后的明太祖,會用這種方式,就更容易理解了。
畢竟武將領(lǐng)兵你不相信,那自己二十多個親兒子親自領(lǐng)兵,特別是在自己這位老爹是一位在戰(zhàn)火中錘煉出來的開國皇帝的情況下。
自然就放心的多了。
而且還和之前大唐的情況不一樣。
大唐是只有一位功高蓋主的‘天策上將’,但這朱元璋顯然不像是能讓某一個兒子大權(quán)獨(dú)攬,而是全部放出去守邊啊。
別說是出一個李世民,就算所有的兒子全都是李世民,那他這個老爹也一樣穩(wěn)坐釣魚臺啊。
“藩王外封,守備匈奴?”
嬴政露出了沉思之色。
他其實(shí)是不贊同這個的。
畢竟大秦奮六世之余烈,千辛萬苦才統(tǒng)一天下。
周王朝就是因?yàn)榉址庵贫罎ⅲ傩蟹址,后果無非是一個新的周王朝。
只是,已經(jīng)知曉了大秦的命運(yùn),以及看過了后世的大唐、大宋的一些事。
如今又看到了朱元璋的封國與郡縣并行,這讓嬴政也產(chǎn)生了動搖。
“戰(zhàn)亂……農(nóng)民起義。”
“那趙匡胤生在五代十國亂世,所以制定的政策,限制武將權(quán)利,可卻沒想到后面宋朝如此屈辱。”
“這朱元璋明顯吸取了趙匡胤的教訓(xùn),想要讓自己的兒子守邊,覺得如此便可放心,可卻未料到后面的朱棣能造反登基。”
“天幕所言之朝代數(shù)十,無一能永存,甚至若是將那東西漢分開來算,連三百年的朝代恐怕都再無有!
“任何政策,都有其缺陷,無非拆東墻補(bǔ)西墻!
嬴政嘆了口氣。
他對于這些朝代更迭以及政策問題的感知更加清晰起來。
“李斯……你覺得我大秦如今的郡縣制,需要更改嗎?”
對于這些歷史的理解越是清晰,嬴政就越是感到深深的無力感。
他并不自大,不認(rèn)為數(shù)千年的眾多開國皇帝吸取了前朝的經(jīng)驗(yàn),一次次修補(bǔ)的政策不對,可是誰又能傳萬世呢?
堵住了這里的漏洞,那邊又出現(xiàn)了凹坑。
“這……臣……”
“此事,臣不敢妄言,恐怕還得從長計(jì)議!
李斯連忙低頭拱手,意識到嬴政似乎有想要修改國策的想法。
不過這種事,還是在朝堂上慢慢討論比較好,畢竟事關(guān)大秦國祚,他不太好直接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特別是,此刻還有一個,天幕所顯示的沒有皇帝的‘后世’的制度未曾說出來的前提下,他就更不好說什么了。
畢竟眼前的,可是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
大宋。
與嬴政的想法類似的,還有此刻的趙匡胤。
他也意識到,這朱元璋讓自己的二十多個兒子外封出去,似乎也有自己大宋的一部分歷史帶來的教訓(xùn)。
“可惜,不說這日后朱棣造反之事,即便只說這朱元璋有二十幾個兒子,朕就沒有辦法去學(xué)!
趙匡胤有些羨慕的嘆了口氣。
“這朱元璋怎么這么能生啊!
“難道是因?yàn)樾罩?所以一窩下的多?”
趙匡胤捋了捋自己的胡子,若有所思。
大晉。
司馬炎認(rèn)同的點(diǎn)點(diǎn)頭。
“這朱元璋肯定是學(xué)習(xí)的我大晉。”
“果然是聰明人,我大晉的政策,在后世這么多年依舊有用啊!
“藩王外封,可以穩(wěn)固家族權(quán)利,鞏固皇權(quán)啊……”
【朱棣年少時,和兄弟們一起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教誨,平常出行穿著草鞋,出門的時候也要背上行李!
【如果出城的距離稍微遠(yuǎn)一點(diǎn),朱元璋就會命令皇子們,騎馬只能走三分之二的路程,剩下的路程必須讓皇子們步行體驗(yàn)。】
【這種教育方式源自于朱元璋自幼歷經(jīng)的艱辛與磨難,目的是為了鍛煉出皇子們?nèi)缱约阂粯影僬鄄粨,?jiān)如磐石的意志力!
看到了這里,許多古代的觀眾們,哪怕是朱元璋之后的清朝皇帝們,都唏噓不已。
許多古人對于朱元璋教育皇子的的方式點(diǎn)了點(diǎn)頭表示認(rèn)同。
大唐。
“怪不得,想來這朱棣就是這眾多皇子中最優(yōu)秀的一個了!
“后來能夠奪取天下,估計(jì)也與這朱元璋的教育方式,脫不了干系!
李世民感慨不已,這朱元璋倒是會教育兒子,可他卻不怎么舍得讓高明也如此。
可憐天下父母心,即便是知曉這樣子對孩子們有好處,大多數(shù)父母其實(shí)也不舍得讓孩子去吃這種苦頭。
畢竟沒有必要了,他們打下來天下,不就是為了兒孫享福的嗎?
大宋。
歐陽修贊許的點(diǎn)點(diǎn)頭,剛好,借著天幕教育一下自己的兒子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xué),不知道!
“后世的這位永樂皇帝,是一塊璞玉,可也要其父明太祖這位工匠精雕細(xì)琢啊!
“無論從文從武,皆是如此!
“你們都要勤學(xué)好問,做一塊被雕琢好的美玉……”
宋太祖時期。
“德昭與德芳,日后也要學(xué)習(xí)這朱棣!
目前只有這兩個兒子的趙匡胤,無法像朱元璋那樣,在北邊封幾十個王。
其實(shí)也更加心疼自己的兩個兒子。
不過,既然已經(jīng)知曉了大宋朝的命運(yùn),以及自己重文輕武的后果。
而且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又如此‘不堪’,這讓趙匡胤不得不去思考自己選擇哪一個兒子繼位的事情。
“大宋,需要的是一個有雄才偉略的皇帝啊……”
深知自己有生之年很可能無法統(tǒng)一天下的趙匡胤,希望繼承自己基業(yè)的,是一個有能力的皇帝。
哪怕是自己的弟弟也不是不可,只是必須要有能力將大宋朝帶向輝煌,而不是出現(xiàn)個什么‘宋驢宗’、‘送朝’之類的稱呼。
更不能接受出現(xiàn)那逆天的父子三人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