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朝代都有些許爭論,不過,爭論并沒有持續(xù)多久,因為歌詞不等人。無數(shù)文人雅士,皇帝公卿,士族百姓們又繼續(xù)看下去。
【裂土相錯雜 何以為家】
【燕云讓 北境百年任踏】
【五代復(fù)制轄 梁唐晉漢周罷】
……
“石敬瑭這個畜生,害我大宋沒有了北面屏障。”
看到這里,不少宋人皺眉,割讓燕云,讓大宋面對游牧民族處于絕對的被動。
…
但是他們不會考慮為什么自己收不回來,只會把責(zé)任推給前人,當(dāng)然,即便是認(rèn)為宋太宗能力不行的,也不敢在當(dāng)朝說出來,有些話只能讓宋朝之后的朝代,元人和明人,乃至清人來客觀評價了。
宋太祖趙匡胤感覺自己心跳有些快,他不知曉,這天幕會不會說他大宋,如果會說,那么會有幾句歌詞?
畢竟前面的朝代如漢唐的歌詞數(shù)量是最多的,如果宋朝歌詞數(shù)量不少的話,那無疑可以大致確定大宋的國祚。
【陳橋黃袍加 平亂四撻】
【挾勝開邊 失利攻伐】
【崇文守內(nèi) 始奠祖宗之法】
【臨御勤政事 咸平寧嘉】
【澶淵之盟 改贈為納】
【清明文盛 元夜香街盈車馬】
【和議偃戈甲 盟金共伐】
【胡騎擄掠 靖康血灑】
【華篇難掩 恥落賀蘭山下】
“陳橋…說的是朕!
趙匡胤精神一振,雖然陳橋兵變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但是既然已經(jīng)無法隱瞞,他也就大大方方的承認(rèn)了。
不過,唱到了他大宋,只第二句,就不禁讓他皺眉起來。
挾勝開邊 失利攻伐。
聽起來可不像什么好詞。
始奠祖宗之法又是何意?他的后代把他定下的法度給改了?
看到后面仁宗盛治這四個大字的時候,趙匡胤神色有些舒緩。
這個仁宗,應(yīng)該是廟號,雖然以前沒有出現(xiàn)過,但聽起來絕對是一個不錯的廟號,只從這個一個廟號來看,這位皇帝應(yīng)該是很得民心的。
宋朝時空,宋真宗趙恒志得意滿的看著天幕上出現(xiàn)并唱出來的, 咸平寧嘉四字,這無疑是天幕對他最大的肯定。
早早注意到趙恒欣喜樣子的 適時的從百官班列中站了出來。
“陛下,天幕贊譽,陛下大功于華夏,當(dāng)封禪泰山!
不過下一句澶淵之盟,改贈為納就立刻打了他的臉。
宋真宗趙恒和宰相王欽若都不由得尷尬的愣在那,注意到群臣掃過來的目光,不知該說些什么。
這天幕還真是一點兒面子都不給留,不就是每年幾十萬的歲幣嗎?給了就能和遼國偃旗息鼓,做友好鄰邦多好,一本萬利的買賣啊,天幕竟然是那是納貢。
可兄弟之國,那兄也是他們大宋啊,大哥給弟弟每年一些零花錢花花怎么能叫納貢呢?
看著天幕上唱的歌詞,寇準(zhǔn)也是明白了后世對于他們大宋和遼國議和的態(tài)度,什么議和,分明就是納貢嘛。
后世之人看起來可不會照顧他們大宋的面子,是什么就是什么,哪有現(xiàn)在吹噓的那么好聽,甚至把官家都吹成了圣人,這還要去泰山封禪。
“哎……”
搖了搖頭,寇準(zhǔn)無奈的嘆息一聲,他當(dāng)初就反對議和,只是奈何頂不住趙恒王八吃秤砣鐵了心。
而看到后面,寇準(zhǔn)更是臉色大變。
胡騎擄掠 靖康血灑
華篇難掩 恥落賀蘭山下
這是什么意思?
前面的填詞雖然沒有給宋朝臉面,但好歹他們也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用詞也沒有那么血腥明顯。
最后這兩句,怎么聽著好像有一種國破家亡的感覺呢?
他們大宋后面發(fā)生什么了?
又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打仗打輸了然后被擄掠?
恥落賀蘭山?賀蘭山在北面呢,如今也不是他大宋領(lǐng)土呢。難道是日后北伐失敗的恥辱?
可是北伐失敗也不是一回兩回了,甚至到目前為止即便是納貢都沒有用這么意味明顯的填詞,怎么會呢?
一定是發(fā)生了什么更加恥辱的事情。
短時間內(nèi)百思不得其解的寇準(zhǔn),眉頭緊鎖的看著天幕。
和他一樣的還有大宋的群臣以及宋真宗,之前的歷史結(jié)合著他們通曉的,想要理解并不難,但是之后的,完全不了解的事情,只通過三兩句話以及天幕三兩個畫面,想要去理解,實在是太難了。
只能記下來,然后等之后好好地研究研究。
南宋。
正在訓(xùn)練背嵬軍的岳飛,看著天幕上的一幅幅畫面,和那一句句歌詞,不禁攥緊了拳頭:“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他雙目充火,有著誓報此仇,誓雪此辱的決心。
相較于北宋人的不知所以然,南宋的許多人則是深有感觸。
朝廷偏安一隅,只剩半壁江山,無數(shù)想要北伐的能人異士都痛心不已,只可惜皇帝沒有這個想法,許多官員也樂得享一時之樂。
“賀蘭山…”
“金人…”
從小在山東濟(jì)南長大的辛棄疾,從小就見慣了不把漢人百姓當(dāng)人的暴虐的金人,辛棄疾從北地來到大宋,就是為了北伐中原,光復(fù)舊土。
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靖康之恥的這個時間段,辛棄疾知曉,這個賀蘭山,并不是地名,而是金人、胡人。
他垂下頭,目光落在自己的平戎策之上,想著,或許能夠通過天幕,再看到一些可能加入的,幫助北伐的國策上。
以及……天幕能夠堅定官家北伐的信心。
他打算將這萬字平戎策,上書給官家。
“靖康之變,靖康應(yīng)當(dāng)是年號,只是不知道是哪一位皇帝的年號!
“賀蘭山,此賀蘭,恐怕指的是人非地啊!
北宋的全篇看下來,蘇軾倒吸了一口涼氣,因為前面幾句歌詞描寫的大宋,不是失利就是納貢,后面若說突然打到了賀蘭山,然后經(jīng)歷了某一場恥辱,蘇軾還真不太信,他更愿意相信的,是另一種他最不愿意相信的可能。
那就是胡人南下,帶給了大宋一場難以言喻的恥辱,不然后世也不可能這么明晃晃的一點面子都不給撕開了這傷口。
“北宋滅亡……”
聽得迷迷糊糊,感覺腦袋是一團(tuán)漿糊的趙匡胤,只看到了一個對于他來說,最最重要的信息。
——北宋滅亡。
唱到恥落賀蘭山下的時候,天幕上左側(cè)出現(xiàn)的北宋滅亡的字樣。
他建立的大宋可沒有什么南北之分的,就是叫大宋。
只是,這北宋滅亡,會像大漢的東漢西漢一樣分成兩個嗎?難道說還有南宋?
沒等他仔細(xì)想想,后面天幕就繼續(xù)唱了下去。
【建炎南渡 過河成遺話】
【風(fēng)雨晦冥 莫須有罪罰】
【敢忘尸諫 屈和于金下】
【南海之涯 腥浪如麻】
“呼呼……”
緩了緩,這后面的詞匯更是沒有讓他感到半分的高興。
以漢朝為例,東漢時期好歹還有一句,光武復(fù)漢八荒達(dá),聽起來是贊譽的。
可這天幕上出現(xiàn)的南宋。
瞧瞧這四句,哪一句都不是好話,可見后人對這個南宋很是不滿啊。
他本以為自己北宋的詞已經(jīng)是批評居多,褒揚較少了,沒想到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啊。
看到南宋滅亡,趙匡胤不禁閉上了眼睛,這信息量太大,他需要緩緩。
而正處于南宋時期的文官和皇帝們,則是瞪大了眼睛,他們自然知道這個南宋指的是他們。
甚至于,許多宋人都知曉過河,莫須有,尸鑒是什么……
南宋,正要以莫須有罪名處死岳飛的秦檜,聽到這填詞,不禁渾身打了個冷戰(zhàn),一種仿佛發(fā)自于靈魂深處的恐懼感莫名襲來。
聽起來,后人對于莫須有這個罪名很是不滿,那說出這個罪名的他不會連帶著也遺臭萬年吧?
生前不過幾十年, 身后卻有萬世名,秦檜也是在意自己身后名的。
“不行不行,還是得繼續(xù)嚴(yán)加拷問,必須讓岳飛自己說出一個合理的罪名,不能用莫須有!
來回左右踱步,最終秦檜還是生怕自己遺臭萬年,打算換一個罪名弄死岳飛。
南宋末年,看著天幕上說的南海之涯 腥浪如麻。
已經(jīng)退無可退,自知大宋可能已無回天之力的陸秀夫,跪地面北俯拜。
“大宋養(yǎng)士三百年,國家到了這般地步,唯有殉國而已。”
北元,看到今天講述的是歷史歌,自信自己大元肯定是取代了宋朝的忽必烈,早早的讓人把文天祥從牢房里帶了出來,讓他一起來看天幕。
他十分欣賞這個人,認(rèn)為其不僅有氣節(jié)還有才華。
如果他愿意降元,他忽必烈愿意給他丞相之位。
“怎么樣?先生,我大元才是天命,南宋的滅亡,是不可避免的!
剛剛從天幕上學(xué)到了的詞,忽必烈就馬上用上,想要借著天幕來勸降文天祥。
他覺得這種方法很不錯,畢竟,天幕都這么說了,你投降大元也算順應(yīng)天命,對得起宋朝皇帝了。
文天祥的確在認(rèn)真的看天幕,他也想知道后面發(fā)生了什么。
不過,聽到忽必烈如此問,他依舊堅定不移。
“只求速死!
即便是知曉了宋朝滅亡的必然,文天祥絲毫不會動搖他的立場。
【大哉乾元 統(tǒng)四海降納】
【萬方征遠(yuǎn) 行暴政苛雜】
【變夷用夏 起義與國伐】
【失于縱馳 瞬而崩塌】
說話間,天幕又唱了幾句。
只這么短短的幾句,還不到宋朝的三分之一的時間,天幕就預(yù)示元朝滅亡。
這讓在元營一直不茍言笑,但求速死的文天祥不禁發(fā)出了幾聲譏諷的笑聲。
在這滿是元臣中間,他的笑聲很是刺耳。
一下子就激怒了忽必烈。
“好,既然你想死,那我就成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