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
【天寶年間,府兵制早已崩潰,唐玄宗早先改府兵制為募兵制,由此節(jié)度使開始自行募兵,并負有監(jiān)管軍事與行政之權,實力強大。各地節(jié)度使逐漸集軍權、行政權和財權于一身,勢力膨脹!
【邊軍由于常年對戰(zhàn)少數(shù)民族,戰(zhàn)斗力彪悍,致使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面出現(xiàn)!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jié)度使的安祿山,發(fā)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范陽起兵!
【由于內地多年無戰(zhàn)事,守備空虛,安祿山叛軍一路長驅直入】
【叛軍所過州縣,望風瓦解,當?shù)乜h令或開門投降,或者棄城逃跑,或者被擒殺,安祿山很快就控制了河北。 太原以及東受降城的人奏報安祿山造反,而唐玄宗仍然認為是厭惡安祿山的人編造的假話,沒有相信!
大宋。
“哎……”
趙匡胤無奈的嘆了口氣。
“不限制將領,就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
“外重內輕,一旦出現(xiàn)叛亂,盛世崩塌,國家傾頹啊。”
正因為是見多了這種事,甚至自己都是如此,所以才有了大宋的開國政策。
只是未曾想到會被后代們執(zhí)行成那個樣子。
“兩千的帝制,不斷的查漏補缺,卻終究只是拆東墻補西墻,最后干脆直接消失了……”
說實話,看過了明朝崩潰的原因,看過了清朝崩塌的原因,又知曉自己大宋滅亡的緣故,趙匡胤又對先前的歷史比較了解。
所以,他此刻,多了幾分歷史上沒有的感悟。
“……”
可他是皇帝,說不出帝制不好來,只能是在保持制度不變的情況下想辦法。
“秦、漢、魏晉、唐、宋、明、清!
“希望能找到更好的方法吧……”
至于那個滅了大宋的元朝?
一個不滿百年的王朝,不在他大宋的學習范圍之內。
大唐。
“河北……”
看著天幕上地圖給出的畫面,安祿山軍很快便占領了河北全境,并進入河南,讓李世民一時心塞,只覺得差點一口氣沒上來。
“募兵制…”
“節(jié)度使…”
“這就是那宋國限制武將的原因嗎?”
意識到這就是因為領教了大唐時候的教訓才有的制度,讓李世民不禁一陣的頭暈眼花,只覺得天旋地轉。
真是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
他大唐也不能免俗,總會出現(xiàn)一些令人血壓飆升的‘意外’。
不是外敵,就是內亂,要不就是宮廷政變。
“這才幾年呢?!”
“從這李隆基坐穩(wěn)皇位,才幾年!!”
李世民不禁唉聲嘆氣。
真是想要王朝一直昌盛下去,是一種奢求。
幾十年對于一個人來說或許很長,長到唐玄宗從明君到躺平。
但是對于一個王朝來說,卻不長。
盛世到末世,還不到一代人的時間。
“那大明的軍屯崩塌,我大唐的府兵……”
李世民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性問題。
“這安祿山都造反了,你為什么反應這么慢啊……”
“整個河北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你難道就沒有一點察覺嗎?!”
看著天幕上那一片被染成其他顏色的地圖,李世民有些不能接受。
你就是貪圖享樂,好歹腦子清醒一點好不好!
人真是喜歡走極端的動物。
現(xiàn)在李世民感到生氣,甚至想起了宋高宗和岳飛。
“為什么那宋高宗如此防備那岳飛,而你李隆基又對這個安祿山如此信任?!”
“難不成真如這天幕說的,你最愛的是這安祿山?”
“你有龍陽之好?!”
【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才相信安祿山確實率兵造反,命安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jié)度使,防守洛陽,任命六子李琬為元帥、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
【此時精銳邊軍大多還沒有返回,高仙芝、封常清只能臨時在長安、洛陽募兵,得到的是市井子弟,缺乏戰(zhàn)斗經驗。使得安祿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便攻入洛陽!
【退守潼關的安西節(jié)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勢,堅守潼關不出?墒且驗樘菩诼犃吮O(jiān)軍宦官的誣告,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高仙芝,啟用病廢在家的哥舒翰,統(tǒng)兵駐守潼關】
大唐。
李世民:“???”
李世民看的一臉懵逼,甚至沒有反應過來。
這河北全境已經丟失,長安最后一道防線就是潼關,外實內虛,但是叛軍畢竟只有河北一地,只要將其困在河北,必不可長久。
“臨陣斬將,聽信讒言?”
“兵新募,不堪用,駐守潼關有什么問題嗎?”
李世民畢竟對當時的情況不了解,沒有敢把話說滿,但是……
即便是再傻的人,也能夠知曉,邊境的虎狼之軍,與新兵蛋子之間的差距。
任誰去統(tǒng)兵,也應防守為先啊。
李世民突然想起了當初蘇瑾玩那《全面戰(zhàn)爭:三國》時候的畫面。
感覺十分應景。
邊軍就好比那呂布,新兵就好比那些被呂布一個追著打的曹軍。
完全不需要任何戰(zhàn)術,直接就是降維打擊。
“李隆基,李隆基……”
“你到底想要干什么?!”
殺了兩員大將,李世民心中顫顫巍巍,幾乎可以預料到后面發(fā)生什么事了。
大明。
永樂時期。
朱棣嘆了口氣。
“可惜了。”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皆是良將啊!
“國朝名將凋零……”
“朕若是能得其一,也不用費力吧啦的每次都御駕親征……”
“這李隆基……竟然一言不合直接殺了!
“如若不然,這安史之亂怎么能持續(xù)那么久!
對于大唐的將軍們,朱棣還是羨慕的。
“可惜了,老爹是一個都沒有給朕留啊。”
一旁的朱胖胖嘿嘿笑了一聲,端了一杯茶水給老爹遞了上去。
“嘿嘿,爹,咱家應該慶幸,皇爺爺沒有留他們啊……”
朱棣:“……”
【哥舒翰其率軍20萬進駐潼關,加固城防,深溝高壘,閉關固守。天寶十五載正月,安祿山命其子安慶緒率兵攻潼關,被哥舒翰擊退。安軍主力被阻于潼關數(shù)月,不能西進!
【安祿山見強攻不行,便命崔乾佑將老弱病殘的士卒屯于陜郡,而將精銳部隊隱蔽起來,想誘使哥舒翰棄險出戰(zhàn)。】
【五月,唐玄宗接到叛將崔乾佑在陜郡“兵不滿四千,皆贏弱無備“的情報,就遣使令哥舒翰出兵收復陜洛!
【哥舒翰立即上書玄宗,認為:安祿山久習用兵,今起兵叛亂,不會不作準備,一定是用羸師弱卒來引誘我們,如若進兵,正好中計。況且叛軍勞師遠征,利在速。官軍憑借潼關天險抵擋他們,利在堅守。且叛軍暴虐無道,失去民心,日漸衰頹,很快就要發(fā)生內亂,到時再攻打他便可不戰(zhàn)而擒!
【與此同時,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將史思明,打了幾個大勝仗,進展十分順利,因此他們二人認為潼關只宜堅守,不可輕出,二人主張引朔方軍北取范陽,覆叛軍巢穴,促使叛軍內部潰散!
【但是,宰相楊國忠卻懷疑哥舒翰意在謀己,便對唐玄宗說,哥舒翰按兵不動,會坐失良機。玄宗輕信讒言,對郭、李良謀置之不理,便連續(xù)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戰(zhàn)。哥舒翰被逼無奈,撫膺慟哭!
【哥舒翰被迫出兵,結果大敗,二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潼關也隨即陷落,哥舒翰本人也被部將挾持投降了安祿山!
大唐。
貞觀時期。
李世民:“????”
李世民目瞪口呆。
“二十萬大軍就這么沒了?”
“這個哥舒翰是特么誰啊?”
“你就不會留下部分兵力駐守潼關嗎?”
“李隆基!你要不要看看你到底在做什么?!”
“先是斬將,又是催促出關,你是崇禎嗎?!”
“蠢驢!兩頭蠢驢!”
完全不認識哥舒翰的李世民,連他一塊罵,他只覺得這兩人都不對勁。
之前那個高仙芝和封常清不也是打不過嗎?可潼關也沒在他倆手中丟失?!
大唐。
安史之亂時期限定版。
“朕催他出關?!”
李隆基震怒。
“這混賬東西!朕給他湊出來二十萬大軍容易嗎?!”
“朕那么相信他!他做了什么?!”
“他駐守潼關不出?”
“既然只是駐守為何還要讓朕給他禁軍?!”
“他難道就沒有私心嗎?!”
“朕看他是想做第二個安祿山!”
“那郭子儀、李光弼兩個積極無名之輩都能夠打的安祿山毫無還手之力,你哥舒翰手握二十萬大軍,竟然能被打的全軍覆沒?!”
“這能怪朕嗎?!”
聽到天幕講述后面哥舒翰竟然會被打的大敗,如此凄慘,這讓李隆基更是震怒。
“說白了還是他哥舒翰名不副實!他不配!”
“都是他的錯!跟朕無關!”
大漢。
“哦吼,這下完了。”
“玩脫了吧!
看著地圖,劉邦已經知道后續(xù)要發(fā)生什么了。
“潼關丟了,長安門戶大開,估計是很難守的!
“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其他軍隊短時間內恐怕無法支援過來了!
“這道口子也被撕開了,不管這哥舒翰如何,這叛軍利在速,官軍利在守說的倒是不錯。
作為能夠韓信認證的,能夠獨立領十萬大軍的劉邦,自然也看得出,現(xiàn)在大唐的狀況。
“這李隆基已經開始疑神疑鬼了!
一旁的呂雉搖了搖頭。
“殺高仙芝,殺封常清,逼哥舒翰。”
“這哥舒翰的名字也像是個胡人?”
“有了安祿山這個前車之鑒,他恐怕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對每一個將領都變得極度不信任!
畢竟有了前面宋朝的樣子做了模板,還是很好理解此刻李隆基的心態(tài)的。
對如此信任的邊將安祿山,居然造反了。
很難想象唐玄宗是多么的難以接受。
接受了之后,又會如何懷疑其他的將領。
就如同那大宋一樣。
大秦。
王翦默默地看著這一切,思緒萬千。
“唐玄宗應該是懷疑這哥舒翰了,可哥舒翰又何嘗不是啊……”
嘆了口氣,太理解這些的王翦,甚至能夠代入進去。
“高仙芝和封常清的下場歷歷在目,這哥舒翰不害怕就有鬼了。”
“鬧到這般,就是不想反,心中也得犯嘀咕!
“特別是有安祿山這個典型在啊……”
“說到底,殺高仙芝和封常清真是敗筆……”
“……”
至于更加細節(jié)的,那恐怕就是復雜的政治內容了,天幕三兩句話說不清,他也不了解,也不好多說什么。
大明。
永樂時期。
“哎呀,這種時候,君臣互相猜忌,才導致如此!
“若是換了朕,直接就御駕親征!
“親自去會會這安祿山!
“可惜了……”
搖了搖頭,他朱棣是不會有這個機會了。
“看看這叛軍能不能在朕手中蹦跶個一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