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為了爭儲位,幾位皇子拉攏朝臣,打壓對手,栽贓陷害無辜大臣的事,更是沒有少做。
看到西武皇室的累累罪行,眾人終于明白,蕭天耀為何要屠盡西武皇室了,像這樣的人,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西武皇室的罪行一公布,先前罵蕭天耀的人,紛紛改口贊蕭天耀英明,為民除害。先前那些人把蕭天耀罵得有多慘,現(xiàn)在那些人就贊得有多夸張。
對此,蕭天耀不置可否……
文人造反,十年不成,他雖在意名聲,但卻不會為了名聲,而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而且,名聲這種東西,是可以人為左右的,這不,他就左右了世人對他的評價。
平定西武后,蕭天耀并不急著收拾北歷,只余最后一個北歷小國,他還要擔(dān)心什么?
可是,蕭天耀不收拾北歷,北歷卻主動送上門了。
當(dāng)然,并不是主動送上門給蕭天耀打,而是主動投降。
北歷皇帝代表北歷百姓,主動遞上降書,投降了!
此舉雖在蕭天耀的預(yù)料之外,不過轉(zhuǎn)念一想,又覺得在情理之中。
北歷窮,百姓常年吃不飽,連年戰(zhàn)爭,北歷更是窮得連一粒米都沒有了。
這些年,一直都是南蠻和西武給北歷送糧,這才維持了北歷百姓和戰(zhàn)士的糧草所需,現(xiàn)在南蠻和西武滅國了,沒人給北歷送糧了,北歷的將士們都吃不飽,還怎么打?
且,就剩下一個北歷了,以前北歷就打不過東文,現(xiàn)在怎么可能打得過越來越強(qiáng)大的東文?
北歷皇帝不想步西武皇室后塵,被蕭天耀屠殺干凈,還落一個萬人唾棄的罵名,只能選擇投降。
投降了,指不定還能保住一家老小的性命,且百姓還要感激他這個皇帝,讓北歷的百姓免受戰(zhàn)火的洗禮,讓北歷百姓可以吃飽。
除此之外,他還能給蕭天耀增添負(fù)擔(dān),雖不至于能奈何蕭天耀,可總能讓蕭天耀不痛快。
北歷那么多百姓,可本國卻無一粒糧食,現(xiàn)在北歷投降了,蕭天耀就得籌集大量的糧草,去養(yǎng)北歷的百姓,讓北歷的百姓吃飽。
養(yǎng)一國百姓可不是什么小事,一眾大臣見狀,紛紛勸說蕭天耀放棄北歷。北歷對東文來說是一個負(fù)擔(dān),這個寸草不生的地方,根本不值得他們收復(fù),可是……
對蕭天耀來說,北歷也罷,南蠻也罷,西武也罷,都是圣元王朝的百姓,只要是圣元王朝的百姓,他就不會放棄……
南蠻破國,西武被滅,北歷投降,至此四國一統(tǒng)!
東文皇帝最后的期待,就是時芊芊殺死了蕭天耀,在得知時芊芊敗在蕭天耀之手后,東文的皇帝就徹底的死心了,早早的寫好了退位詔書。
是的,是退位,而不是禪位,他現(xiàn)在可沒有資格說禪讓。
在蕭天耀平復(fù)南蠻、西武、北歷,搬師回朝那一日,皇上率文武百官出城十里親迎,并當(dāng)場宣布退位讓賢。
蕭天耀隨大流的客氣了一番,一拒再拒,在拒絕第三次后,這才“勉為其難”的應(yīng)下。
自此,東文改朝換代,四國成為歷史,天下由此翻開新的篇章……
十日后,蕭天耀在登基大典上,宣布四國一統(tǒng),恢復(fù)圣元王朝的國號,延續(xù)圣元王朝的歷法,并以圣元王朝第二十三代君王自居。
當(dāng)他宣布圣元王朝的國號恢復(fù)后,隸屬圣元王朝的老臣,紛紛從殿外走了進(jìn)來,跪倒在地,叩拜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