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千尷尬道:“朔方郡王殿下確實明察秋毫,令人欽佩!
李世民大怒:“到了這個時候,你還要陰陽怪氣嗎?”
嚇得張千忙拜倒:“奴……奴沒有……奴這是肺腑之詞!
李世民怒道:“為何此前百騎沒有回報?”
“奴萬死!睆埱睦锵耄衮T哪里敢去探查晉王。
李世民嘆道:“朕懂了,又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一套。你們都不如陳正泰啊。”
張千心里松了口氣。
李世民隨即落座,突然想到了什么:“陳正泰說派了兩個人去晉陽,這事,你知道嗎?”
“奴知道一點點。”張千小心翼翼的回答。
“你知道?”李世民狐疑的看著他。
張千道:“是百騎報上來的,當時奴也沒有在意,去的人……乃是魏征,還有一個陳家子弟……叫做陳愛河!
“哎……可惜了,魏卿家……現(xiàn)在只怕也是生死未卜。還有那陳愛河……”李世民搖頭,不由得擔心起來。
“陛下放心,魏公是一定不會有性命之憂的!睆埱У故呛芎V定的道。
“是嗎?”李世民凝視著張千:“這是何故?”
“陛下您忘了!睆埱У溃骸拔汗v橫二十年,總也死不了!
李世民一時恍惚,竟是無言。
當日,圣旨發(fā)出,兵部開始緊急調(diào)撥錢糧。
大戰(zhàn)已是一觸即發(fā)了。
兵部的行文開始發(fā)向各州,征集關中和并州各路府兵,無數(shù)的快馬預備向各地散播著消息。
一時之間,坊間大恐。
又要打仗了,但凡家里有一些親戚在太遠以及并州和關中的,都不禁擔心起來。
人們對于兵禍的記憶并沒有消散,畢竟這天下并沒有安定多久,于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為之揪心起來。
當然……謠言和混亂,乃是不可避免,不少人開始謠傳晉王已經(jīng)發(fā)兵關中,且說的有鼻子有眼。
這長安的糧價,竟是漲了。
于是又有許多的奏報,開始送去朝廷。
到了次日清早時,人心的浮動,令朝廷不禁為之擔心起來。
李世民不得不繼續(xù)召百官覲見。
開始商討著即將而來的征討太原的問題。
先是兵部的李靖,奏報了兵部的準備事宜,又說出了當下的難度:“陛下,這些年天下太平,關中和并州各路府兵,竟有懈怠,兵部行文……想來現(xiàn)在已至諸州,只是錢糧方面,卻出了一些問題。”
李世民昨夜睡得并不好,略顯憔悴,此時口里道:“何事?”
李靖道:“從前所撥發(fā)的錢糧數(shù)目,到了今日……因為物價上漲,以及百姓們不再缺糧,將士們已經(jīng)不滿意了。”
李世民頓時明白了。
以前的時候,要打仗了,糧食的供給都會大增,說穿了,就是讓將士多吃幾頓好的。
而將士們也為之感恩戴德,自然個個肯拼命。
可現(xiàn)在不說賞賜出去的錢,因為通貨膨脹的緣故,原先你給人家一兩貫,人家覺得不算少,可現(xiàn)在,物價相較來說已是漲了不少,再給一兩貫,已是說不出去了。
還有,府兵們都有自己的土地,新糧開始推廣之后,單位的糧產(chǎn)開始大增,再加上耕牛和耕馬的推廣,這種形式就更明顯了。現(xiàn)在不少條件較好的良家子,都開始吃上了白米和白面,早不吃當初的糙米和黃米了。如此一來,并不撥發(fā)的糧,對于士卒們而言,已經(jīng)沒有了吸引力。
李靖說了這么多,其實重點是為了表示兩個字……打錢。
就是要告訴你,按照以往的標準,撥發(fā)的錢糧,已經(jīng)完全不足以安撫將士們了,你打算怎么辦?
御史中丞亦是奏報:“陛下,昨日起,長安城中流言四起,若是再不快刀斬亂麻,盡早的拿下晉王,臣只恐會有宵小之徒,趁機做亂!
房玄齡也進言道:“臣連夜檢視武庫,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
一個個的問題,聽得李世民大為頭痛,其實他這時并沒什么心情去想這么多亂糟糟的事,畢竟謀反的不是別人,乃是自己的兒子,可這么多的事情,不是他想不管就能不管的。
此時,他忍不住地嘆了口氣道:“事情怎么會到這樣的地步啊!
當然,這也只是一點感慨而已。
倒是一旁的陳正泰道:“陛下,臣有一言!
眾人聽到陳正泰的聲音,總是覺得刺耳,不過卻還是朝陳正泰看來。
卻見陳正泰不疾不徐道:“兒臣以為……平叛的關鍵,在于兒臣此前派去的魏征和陳愛河……”
陳正泰的建議和其他人不一樣,他認為魏征和陳愛河一定在太原已經(jīng)立足,若是能從這二人身上得到關于太原的軍事情報,那么攻打太原,一定能夠事半功倍!
李靖覺得有些心煩,他在討錢,你添什么亂呢!
于是他便繃著臉道:“郡王殿下,這個時候,就不要再提此事了吧,殿下擅長經(jīng)濟,這大軍征發(fā)的事,非殿下所長!
陳正泰便道:“大軍征發(fā),也不影響聯(lián)絡城中的內(nèi)應,魏征和陳愛河都是有才能的人,他們在太原,才是平叛的關鍵!
開玩笑,也不看看魏征帶走了我陳正泰多少錢,這些錢,砸也要將叛軍砸死了。
一時之間,殿中又吵作了一團。
李靖其實只是發(fā)了一些牢騷,誰曉得陳正泰據(jù)理力爭。
于是,就有人看不慣陳正泰了,少不得站出來抨擊一下,當然,語氣還算是客氣。
可是有人不太樂意了,卻是幾個年輕的御史和翰林站出來,突然情緒激動的大加撻伐這站出來抨擊陳正泰的人。
眾人有點懵,仔細一看這幾個年輕人……
這不正是二皮溝大學堂里考中的幾個進士嗎?
驟然間,有不少人心中一凜,這二皮溝……顯然已經(jīng)開始有了幾分氣候了。
連出了兩批進士之后,上百個年輕的讀書人進入朝堂,而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是在二皮溝讀書,尊奉陳正泰為祖師爺,如今,這是以陳正泰馬首是瞻的啊。
此時,這殿中的眾人還不知道,就在這個時候……一封快報,已入宮。
銀臺的宦官得了快報,卻不敢怠慢,這是太原來的消息,現(xiàn)在太原的任何快報,都與朝廷息息相關,絕不可小看。
于是乎,拿著快報的宦官,便匆匆的趕到了太極殿。
殿中的宦官,開始給張千使眼色,張千察覺到了這混亂之中的一些變化,于是躬身到了李世民耳畔,低聲道:“陛下,銀臺有奏!
李世民正想著心事,好幾次不禁出神,聽了張千的話,卻道:“來人,取奏報來。”
他一聲大喝,總算打斷了殿中的爭吵。
百官們這才安靜下來。
其實這爭吵,包括了陳正泰和李靖這樣的當事人,都覺得有些莫名其妙,他們都還沒紅眼呢,這些年輕的翰林還有御史們就怎么先吵的不可開交了?
房玄齡等人也有點懵逼,他們甚至懷疑,二皮溝這些人是來添亂的,于是下意識的看向陳正泰。
陳正泰則一臉無辜的樣子,看著房玄齡等人,意思是……這和我沒有關系啊。
卻見一宦官快步進來,直接拜下道:“陛下,太原有急奏。”
“從哪里發(fā)出的急奏?”李世民的第一個反應,是那孽子已經(jīng)修書來了。
這孽子已經(jīng)謀反,這時候修書過來,十之八九……是來挑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