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懷錦明白了,吳王將亦烈改為伊犁,既有繼承大唐伊麗的意思,又有改造塑造的意味。
亦烈過去就是游牧區(qū),改為伊犁,意味著用牛犁地,從游牧改為農(nóng)耕!
就是說,讓他們服從我中原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
徐懷錦贊嘆道:“吳王,這名字改得好!”
“《漢書·匈奴傳》曾說:固已犁其庭,掃其閭,郡縣而置之。此為‘犁庭掃穴’一詞的由來。”
“庭者,匈奴祭祀天神之處所。犁平胡人的大本營,掃蕩胡人的巢穴。”
“伊犁,伊犁,也有辟土開疆之意!
朱元璋曾聽三孫講過,要想控制西域,就要讓各個游牧民族相對穩(wěn)定下來!
讓他們像天山以南的一些民族一些,半牧半耕。
穩(wěn)定下來的部落,會進一步收斂他們的野性,減少對花夏民族的侵略,并逐步融入中花文明的大河。
還有,三孫在哈密設(shè)立的先農(nóng)壇,他要放上那種轉(zhuǎn)基因糧食的種子。
用這種豐產(chǎn)的種子,改造他們的習性,控制他們的命脈!
三孫占領(lǐng)和控制西域的方略,有文有武,有軟有硬,可以說是全方位、立體式的!
這種方略,恐怕集中起文武大臣也未必想得出來!
真不知道三孫的腦子是怎么長的!
“吳王,伊犁為何為西域之關(guān)鍵命門?”徐懷錦問道:“據(jù)我所知,伊犁是漢唐疆域的極西之地,并非處于中間和中樞,怎么可以是西域命門?”
“沒有處于地理上的中間地位,也可以是命門!
“就像我們理解中的,就肚臍是人的命門,正好接近中間!
“但其實,人真正的命門在頭頂!
“是不是命門,主要是取決于其地位和作用!
“這么說吧,整個西域最為富饒的地方就是伊犁!”
“整個西域,這個地方是雨量最為充沛的地方,最適合漢人居住!
“因為適合漢人居住,我們在此可以長期扎根,就可以對西域?qū)嵤╅L久治理。”
朱允熥指著地圖說道:“此地處于傳統(tǒng)的西域與中亞地區(qū)地理接駁點之上,向東可以沿天山山脈走巴里坤湖或輪臺山道進入玉門關(guān)或者南疆一帶!
“向西則可以避開高聳入云的帕米爾高原,走‘兩河流域’(伊犁河、楚河)南下進入中亞核心區(qū)域,是毋容置疑的交通地理樞紐!
“因為占領(lǐng)和控制了伊犁,成吉思汗才可以繼續(xù)揮師西進,蕩平歐洲!
“此地,是成吉思汗新的根據(jù)地、大本營,也是成吉思汗軍隊的中繼站、轉(zhuǎn)運地,這里才是成吉思軍所向披靡的關(guān)鍵所在!”
“沒有伊犁的地理支撐,沒有伊犁的物質(zhì)支持,成吉思汗不可能縱橫天下!”
“伊犁不僅是成吉思汗創(chuàng)立帝國的地理中心,也是他的戰(zhàn)略中心和物資供應(yīng)基地!
眾將聽到這里,早已是熱血沸騰!
天啊,伊犁原來如此重要!
對于不思進取的中原王朝來講,什么哈密,什么伊犁,與我們沒啥關(guān)系。
我們的中心,永遠是在中原,永遠是在皇城和京師。
但是,吳王此時則是放開了眼光,打開了胸襟,提到了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打下的地盤之大簡直是難以想像。
原來,伊犁就是成吉思汗的中心、重心和基地!
吳王早就瞄準了伊犁!
眾人又駭然看向朱允熥,難道吳王盤算的,還不僅僅是西域?
他要打下如成吉思汗一般的江山?
如果是這樣,我們這些跟著吳王的將士,豈不要青史留名?!
朱元璋感到,幸虧是戴著面巾,要不然,他臉上的興奮之色早就被人看出來了。
「伊犁河谷雖然深居內(nèi)陸,但是向西的地形面向低矮的哈薩克丘陵方向有敞開口,有利于西風從北大西洋帶來的海洋濕潤氣流進入,在山地迎風坡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
「伊犁流域三面被天山主脈、支脈所挾!
「山脈海拔多在四千米以上。位于伊犁北側(cè)的科古琴山,高低起伏,逶迤連綿。博羅科努山更加巍峨,蒼茫一片。」
「東南側(cè)的那拉提山,山形如角,直刺蒼穹!
「這些高大的山脈從北、東、方面都三面合圍,形成了一個朝向西方的喇叭口,形成了一個超級集雨器!
「伊犁三面高山,西部是平坦的歐洲平原、歐亞草原,相中超過五千公里的大西洋水汽可一路向東,直達此地!
「當水汽進入山谷,超集集雨器就開始發(fā)揮作用!
「迎風坡每年的降水量可達600—800毫米,大量降水在高山上以固態(tài)形式留存,形成冰川!
「在海拔最高處,冰川融水常常形成湖泊,它們散落在群山之間,猶如寶石。」
「群山之中也因此發(fā)育出眾多河流,從高山上奔騰而下,一路穿越森林、流經(jīng)草原,切出峽谷,拓為寬谷,最終匯聚成西域水量最為充沛的河流——伊犁河。」
「充足的水汽,加水伊犁河谷既深且窄,容易形成外部寒冷、內(nèi)部溫暖的逆溫帶,使得此地草木極為繁盛!
「著名的雪嶺云杉,胸徑可達一丈,最高可達20丈,僅憑這一個樹種,就在天山北坡形成了一條超過一千公里的森林帶。」
「在樹木不能生長的地方,草原開始肆意蔓延,形成了高山草甸、山麓林緣草甸、坡地草原、河谷稀樹草原。」
「伊犁被稱為西域濕島、塞外江南!」
「為了擁有西域,中國人努力了2000多年!」
「從西漢張騫,到東漢班超、班勇,再到唐朝名將蘇定方、高仙芝,無不為經(jīng)營西域而費盡心血!
「然而,強盛如漢唐,西域也仍然避免不了降而復(fù)叛、叛服不定!
「甚至在宋元明三朝的數(shù)百年間,中央政權(quán)基本失去了對西域的有效治理。」
「正是這種狀況長期持續(xù),我們也許將永遠失去西域!
「危急之秋,一個經(jīng)營西域的關(guān)鍵命門出現(xiàn)了!
「公元1755年,清朝乾隆皇帝派大軍進入伊犁,整個西域漸次重歸!」
「之前歷朝歷代從未重視過的遙遠的伊犁,居然改寫了歷史!
「有一部經(jīng)典著作《草原帝國》的結(jié)尾寫道:乾隆皇帝對伊犁流域的吞并,標志著中國在經(jīng)歷18個世紀之后,實現(xiàn)了班超時代就制定的目標!
「這個目標就是:定居民族對游牧民族、農(nóng)耕地區(qū)對草原的還擊!
「沒有清朝對伊犁雄心勃勃的經(jīng)營,就沒有后世之版圖。」
「完成“曠世武功”的乾隆皇帝也因“犁庭掃閭、一統(tǒng)西域”而被列入千古一帝!
「千古一帝前三個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最后一位最具爭議!
「有人說是朱元璋,有人說是乾隆皇帝!
朱元璋聽到此,有些不服氣,咱驅(qū)走了胡虜,居然還抵不上一個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