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我,我們該如何做?”
朱允炆感到,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我兒,不必著急。自然會有人辦理此事。你且等著。”
呂氏仍然在飛針走線:“夫子像被毀,必然掀起軒然大波!”
“明日上朝,你既要維護你三弟,但也要大義為先,就如同你上次一樣!
“而且,你越是維護,文官就可能越是憤怒!”
“記住,你在朝堂的作用,是引導(dǎo),引導(dǎo)文官們的情緒!
朱允炆做了幾個深呼吸,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
明天,一定要因勢利導(dǎo),把文官們的情緒都充分調(diào)動起來。
上次,文官搞那么大的聲勢,陛下也只是將朱允熥封到了嘉峪關(guān)。
為此,自己還損失了一位得力干將——吏部尚書康楨被貶為庶民。
現(xiàn)在,吏部尚書剛剛到位,此人屬于中間派,態(tài)度模棱兩可。
那次,大家彈劾朱允熥的理由是:盲目鼓吹技術(shù)至上,動搖立國之根本。
但在陛下那里,朱允熥的所作所為并不算嚴重。
因此,一次聲勢浩大的彈劾無疾而終,對朱允熥沒造成什么大影響。
而這次,朱允熥毀壞夫子像,這罪過可就大了!
朱允炆想到這里,坐不住了,這日子過得太慢了。
屋里香爐裊裊,燃燒的也比平常慢了許多。
“我兒,今日《大誥》抄完了嗎?”
“母親,抄完了!
呂氏道:“那就再抄一遍!
……
奉天殿。
朱元璋一進入殿中,就感到大臣們似乎都很興奮。
難道是昨天三孫用迫擊炮打出來的效果?
鐵鉉今日內(nèi)閣當(dāng)值,先是將幾件事的處理方案公布了一下。
沒有一個人反對,都表示分頭執(zhí)行。
一時間之間,殿中沒有了聲音。
一陣尷尬。
文官們互相看了看,最后站出一位:“陛下,臣,有事啟奏!
說話的,是禮部郎中王清選。
“有事,盡管奏來!
王清選忽然大聲道:“臣今日要為天下讀書人討回一個公道,為天下人討回一個公道!
殿中又是一片寂靜。
朱元璋開口道:“別搞那些個彎彎繞了,你就說啥人犯啥事了!”
“臣,今日彈劾吳王!”
又是彈劾!
又是彈劾吳王!
沒完沒了是吧。
“你彈劾吳王什么,他把你怎么了?”朱元璋的語氣有些不悅。
“陛下,吳子侮辱先哲、侮辱儒學(xué),必須嚴加懲罰!蓖跚暹x說道。
朱元璋聽到此,有些生氣:“你是不是看吳王不在,就一直彈劾他?上次,你們鬧得還不夠嗎?”
王清選并不害怕,上前一步道:“就算是吳王在此,微臣也是如此。吳子所做之事,人神共憤!”
朱元璋拍案而起:“王清選,有屁快放,你一點點憋出來,不難受嗎?”
王清選道:“吳王,毀壞了夫子像!”
毀壞了夫子像?
此話一出,文官們就炸了鍋。
武將們也都面面相覷。
朱允熥的膽子太大了吧?
連夫子像都敢毀壞?
天下的讀書人,哪個都會去夫子廟拜一拜。
不要說讀書人,其他的,農(nóng)工商軍,哪個見了夫子像都是畢恭畢敬的。
敢毀壞夫子像?
也只有元人能做得出來!
元人滅宋之后,短期內(nèi)對漢人進行了殘酷鎮(zhèn)壓,毀了不少文廟,砸了不少孔夫子的塑像。
但后來,為了實現(xiàn)對漢人的長期統(tǒng)治,不得不重用漢臣。
從而又將一些文廟進行恢復(fù),優(yōu)待孔子的后代。
身為“衍圣公”的孔克堅,在元朝還被封為國子監(jiān)祭酒。
但是朱元璋對于孔子卻不怎么感冒。
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與開國功臣劉伯溫談到孔子的《論語》,劉伯溫對孔子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劉伯溫認為,孔夫子一生并未認真當(dāng)過官,他的《論語》也不過是和弟子們坐而論道的記錄。
劉伯溫就很懷疑,如果宋朝的趙普真的是用半部《論語》打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那豈不是說,背熟了《論語》,人人都可以得天下嗎?可見趙普沒有講真話。
劉伯溫的話正中朱元璋下懷。
朱元璋當(dāng)即就說:“太對了,咱就曾試過在《論語》里找治國之方,可是沒有找到!
“衍圣公”是孔子嫡系后裔的世襲封號,各朝皆置。
因為漢以后“獨尊儒術(shù)”,孔子家族在各朝都受到特殊優(yōu)待,從而使山東曲阜的衍圣公府,已經(jīng)成為“與國咸休”、“同天并老”的圣人之家,號稱“天下第一族”。
而被朝廷封為“衍圣公”的人,即成為孔氏全家族的大宗主,更享盡風(fēng)光和榮華,哪怕是皇帝,也會給他表面上極大的尊崇。
然而,這個常規(guī)在朱元璋手里被打破了。
朱元璋坐上皇位不久,就逼迫正在病中的“衍圣公”孔克堅到應(yīng)天來朝見。
孔克堅日夜兼程趕到南京,朱元璋在謹身殿接見了他。
朱元璋問他多大年齡,孔克堅說已五十三歲。
朱元璋說:“卿年未邁而疾嬰之,今不煩爾以官,惟先圣子孫不可不學(xué)。爾子溫厚,宜俾之進德修業(yè),以副朕懷!
即日賜給孔克堅宅一區(qū)、馬一匹、米二十石。
第二天,朱元璋對侍臣說:“先圣后裔,宜優(yōu)禮之,養(yǎng)以祿而不任以事也。”
因此,朱元璋對孔克堅一直沒有封什么官職。
兩年之后,也就是洪武三年的春天,孔克堅再次以疾告歸,結(jié)果在途中就病死了。
洪武二年,朱元璋突然下了一道令天下震驚的詔書,詔書說:“孔廟春秋釋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
朱元璋竟然叫停天下人祭祀孔子,這在當(dāng)時令所有的讀書人感到猶如晴天霹靂。
雖然這是皇帝的圣旨,但不少大臣表示不敢茍同。
刑部尚書錢唐“伏闕上疏”言:“孔子垂教萬世,天下共尊其教,故天下得通祀孔子,報本之禮不可廢!
侍郎徐程也上疏稱:“古今祀典,獨社稷、三皇與孔子通祀。天下民非社稷、三皇則無以生,非孔子之道則無以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皆圣人也,然發(fā)揮三綱五常之道,載之于經(jīng),儀范百王,師表萬世,使世愈降而人極不墜者,孔子力也?鬃右缘涝O(shè)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今使天下之人讀其書,由其教,行其道,而不得舉其祀,非所以維人心、扶世教也!
錢唐、徐程所說,朱元璋均不接納,仍一意孤行。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經(jīng)常待的謹身殿被雷擊中。
文官們對此大做文章,因為雷擊中謹身殿的日子,正是孔廟釋奠之日。
朱元璋覺得禁止通祀孔夫子的做法與他常說的“治天下以仁義為本”自相矛盾,于是收回了成命。
這一次,是文臣士子們對皇帝的一次標志性勝利。
朱元璋對此事一直耿耿于懷。
誰知道現(xiàn)在,王清選居然又提起了孔夫子。
三孫,居然把夫子像給毀了!
三孫,還真的是咱的親三孫、好三孫,懂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