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偉才將這一次運輸過來的科研設(shè)備、材料之類,依次配送給每一個實驗室。
目前門捷列夫市的常駐宇航員數(shù)量,通常維持在40人左右,也是月球各大基地中,最少的一個。
這里的實驗室,也大多傾向于理論研究為主。
比如:月球背面的袁天罡天文臺、暗物質(zhì)探測實驗室、中微子探測實驗室、引力波探測實驗室之類的7個實驗室,都是那種傾向于理論的實驗室。
袁天罡天文臺,那臺超大型天文望遠鏡,也迎來了再一次升級改造。
雖然采用組合式鏡片,讓這臺天文望遠鏡的面積,超過了哈勃望遠鏡很多,加上月球背面的特殊環(huán)境,非常有利于觀察宇宙的波頻。
該天文臺的負責人,是之前在紫金山天文臺工作過的黃革新和江逐波,倆人非常年輕,一個33歲,一個27歲。
于偉才開著拖車,將一批給天文臺準備的物資,交給了倆人。
“黃哥,之前天文局準備的東西,已經(jīng)到了!
正忙碌著查看望遠鏡數(shù)據(jù)的黃革新,抬起頭來問道:“是鏡片升級用的材料嗎?”
“是的!苯鸩c了點頭。
“我們過去看看吧!”
倆人來到一個簡易的倉庫中,由于門捷列夫市的標準艙有限,因此很多物資都是放在簡易倉庫之中。
這種簡易倉庫非常簡單,就是挖掘一條大溝,一般深度在10米左右,寬度在20米左右,至于長度則根據(jù)地形和需要設(shè)置。
挖掘好溝渠后,豎立上泡沫硅鋼柱子和骨架,然后加上一層擋沙鋁合金板,在頂層的上面,再添加一層到兩層的復(fù)合鉛板,增強整體的抗輻射抗電磁干擾能力。
最后就是壓實溝渠的底部,鋪設(shè)上一層鋁合金地板,同時將挖掘出來的沙土,堆積到倉庫頂部。
至于出口,就是一個小斜坡。
這種簡易倉庫不需要藍星的零配件,依靠廣寒宮市生產(chǎn)的泡沫硅鋼、鋁合金和復(fù)合鉛板,就可以獨立建設(shè)完成。
很多不需要特殊環(huán)境保存的物資,都可以放入這種簡易倉庫之中,畢竟月球不會下雨,又很少出現(xiàn)中等規(guī)模的地震之類,這種倉庫基本可以使用很久。
在天文臺的西側(cè),就是一個專屬于天文臺的簡易倉庫,里面堆放著大大小小的箱子。
按照編號,黃革新和江逐波很快就找到了東西,一個半人高的箱子,和一個坐式冰箱差不多大小。
倆人將箱子搬上電動皮卡的車斗,便返回天文臺。
袁天罡天文臺占地面積不大,大概只有1200平方米左右,在一處小山坡上,建筑物并不是標準艙,而是一棟金字塔型的五層建筑物。
天文望遠鏡就在建筑物頂部。
天文臺內(nèi)部的空間,很大一部分是在地下,一共有15個艙室。
江逐波將天文望遠鏡的七塊鏡片,依次取下來,并送到TW—12艙室,這里是一個小型的化學(xué)工作艙。
化學(xué)工作艙內(nèi),黃革新已經(jīng)從那箱子里面,取出了藍星那邊送過來的東西。
分別是一臺真空電場鍍膜機、一批鍍膜用的原材料,真空電場鍍膜機的使用方法,都是一鍵操作的傻瓜式程序,根本沒有任何難度。
展開后的真空電場鍍膜機,可以直接加工直徑3米以內(nèi)的鏡面。
“逐波,給鏡面進行一次全面清潔!
“好的!
經(jīng)過三個多小時的仔細清潔,七塊鏡片終于變得一塵不染,然后第一塊鏡面被送入真空電場鍍膜機中。
黃革新在鍍膜材料的選項上,選擇了[光頻高敏劑—1],這是一種對伽馬射線極度敏感的材料,然后按下鍍膜。
真空電場鍍膜機內(nèi),鏡面上迅速形成一層結(jié)構(gòu)穩(wěn)定、分子排練井然有序的納米薄膜。
然而鍍膜工作并沒有停止,而是繼續(xù)進行著,因為需要的添加上去的薄膜,并不止一種,而是二十多種。
這主要是為了提升望遠鏡的分辨性和敏感性,讓望遠鏡可以感應(yīng)到各種各樣的光波。
添加了這些薄膜后,這臺天文望遠鏡的性能,將獲得巨大的提升,可以觀測到伽馬射線、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和紅外線。
而且是非常細致的區(qū)分,可以準確判斷出各種頻段的光波,這對于研究宇宙,有非常重要的幫助。
在沒有升級改造之前,這臺望遠鏡可以準確觀測到以太陽系為中心的32光年之內(nèi)。
這里的準確觀測,是指可以看到該范圍內(nèi),存在的恒星系,以及恒星系內(nèi)部比較大的行星。
要知道,哪怕是哈勃望遠鏡之類,只能觀察到恒星,而恒星系內(nèi)部的情況,要么需要特定條件,要么只能依靠理論計算來推測。
通常而言,特定的觀察條件,是指行星凌日的時候,就是該恒星系中的行星,剛好出現(xiàn)在母恒星、觀測點的中間區(qū)域,此時會出現(xiàn)遮掩現(xiàn)象。
具體煎熬表現(xiàn)為,那顆恒星的表面,突然出現(xiàn)一個黑點,這就表明該恒星系存在行星。
但是這種觀測方式,本身需要特定時機,同時并不是所有的恒星系,都處于適合的位置。
雖然恒星系很多都是盤型的,但是它們并不是同一個平面的,宇宙可是立體的。
遮掩法存在非常多局限性,因此必須有更進一步的技術(shù),那就是光波高敏分辨技術(shù)。
之前袁天罡天文臺的望遠鏡鏡面,用的光波高敏技術(shù),是第一代技術(shù),最大范圍就是32光年之內(nèi)。
而這一次升級改造后,準確觀測范圍,估計會提升到200~210光年左右。
這種觀測數(shù)據(jù)的成果,看似對于現(xiàn)在沒有什么用途。
實際上,對于太陽系的恒星系科學(xué),存在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畢竟我們的太陽系本身,仍然存在非常多未解之謎。
比如在袁天罡天文臺之前的觀測數(shù)據(jù)中,就證明了“暗星”的存在。
所謂的暗星,又叫流浪星球,它們是指沒有被恒星系捕獲的星球,這些星球在黑暗枯寂的星際暗區(qū)飄蕩。
目前在太陽系32光年之內(nèi),已經(jīng)確定的暗星,一共有18顆之多,它們有大有小,有近有遠。
最大的一顆暗星,體積是木星的三分之一;最小的一顆,體積則和月球差不多。
而距離太陽系最近的一顆暗星,就在2.034光年之外的星際暗區(qū)之中。
這種發(fā)現(xiàn),填補了天文科學(xué)的一些空白,同時也說明星際暗區(qū)之中,并不是真的空無一物。
這些暗星的存在,也會干擾到周邊恒星系的運行,同時也是非常危險的存在。
萬一一顆月球大小的暗星,突然沖入太陽系內(nèi),那對于恒星系本來的運行機制,會產(chǎn)生明顯的改變。
這種改變,甚至可能直接滅絕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