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有好處就可行,積水成淵,集土成山。一個東西開發(fā)出來,只要往后不失傳,好處會一直存在。
并且隨著時間越往后,影響的地域范圍約大,受益的人越來越多,最后全天下的人都會受益。
并且香皂此物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不定往后開發(fā)出更好用的香皂,或者是更便宜的香皂,比皂莢子等還便宜,豈不是一件好事!
“許郎你的意思我大概都明白,也承認如此的確有好處,但你這般人才,將心思花費在這長遠才能體現(xiàn)出來的俗物上面,是不值得。
這些事,有工匠等人去做就行了,有你,也無非是快一步,慢一步而已。
有如此功夫,將《三字書》,《對韻》寫出來,相信片刻間能流傳天下,又不需要花費錢財,豈不是功勞更大!编崰钤绱苏f道。
聽到他如此說,許天頓時明白了兩人之間想法上的差異在哪里。
實際上分歧并不是在研發(fā)新產(chǎn)品有沒有價值上面,而是在價值的大小體現(xiàn)上面。
鄭狀元認為《三字書》的價值遠遠高于香皂等實物,這就是兩個時代的人思想之間的差異。
并且這個也很難解釋清楚,兩個人從小的教育和認知就不一樣,差異很大,一時半會兒想說服他實在很難。
“鄭兄,我想我已經(jīng)明白你的想法了。《三字經(jīng)》《對韻》二書自然也很重要,往后我也不會放棄。
工場之事實際上也很重要,不客氣地講,將來也是一件足以載入史冊的大事!
鄭狀元聽到他如此說,也知道許天的態(tài)度是慎重的,看來不僅僅是為了賺錢。
于是問道:“許郎你在造物上確有奇才,既然如此說,再問一句,是何大事可以載入史冊?”
“鄭兄,可曾見過用墨印刷出來的書籍?”
“我自然是見過印制而成的書籍,看起來與手寫而成的顯然不同,一眼就能分辨出。”
“如今流傳于世的書籍不少,尤其是古文經(jīng)典詩詞,印刷而成的書籍可常見?”許天問。
“此般倒的確不常見,最常見的是佛經(jīng)和年歷!
這話的確如實,許天之前也去書店買過紙和書,發(fā)現(xiàn)印刷品最多的就是佛經(jīng)和年歷這兩樣,年歷華子樓店里面買的就有。
“那鄭兄有沒有想過,為何如此呢?若是能將從古自今各種文章都印制成書,廣傳天下,讓天下莘莘學子都能買到,豈不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
然而,為何基本不見有人印刷這些經(jīng)典之作呢?”
鄭狀元想了想,說道:“我以往是不大留意此事,但當下想來,印制書籍據(jù)說需要先將文字雕刻在木板上,其中手續(xù)眾多,想來也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