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飛雪和龍云子離開之后都會往國內(nèi)去,應該是回去料理宗內(nèi)事務了,倘若真是這般,他們就是做好了長久僵持的打算,短時間內(nèi)不會有太大動作。
不過也不會一直這么耗著,很快就到青黃不接的時節(jié)了,屆時糧草就會吃緊,雙方可能會有所動作。
又過了七八天,朝廷的公文到了,賞了南風個七品官階,按理說副將至少也是六品以上,七品有點低了,但南風志不在此,也不在意。
士兵不能隨便離開營地,但官長可以,南風在北面山中藏有金銀,隔三差五取出一些,去東面鎮(zhèn)子買些酒肉回來,與鐘副將吃酒,鐘副將也有朋友,有時也會一并叫上。
人喝了酒,話就多了,平日里不說的此時也說了,在此之前南風對東魏的國情并不了解,聽得眾人講說方才逐漸縷清了東魏形勢脈絡。
此時東魏的皇帝是個年輕人,按輩分來算,此人應該算是元安寧的堂哥,元安寧的父親當年是東魏的皇帝,后來與權臣高歡交惡,被逼出走,在宇文泰的扶持之下建立了西魏。
西魏建立之后,元安寧的父親被宇文泰毒死了,隨后宇文泰又立了另外一個人當皇帝,現(xiàn)在西魏的皇帝應該是元安寧的遠房叔伯。
東魏和西魏在政事上有著驚人的相似,都是元姓做皇帝,卻都是傀儡,真正說了算的都是權臣,東魏是高歡,西魏是宇文泰。
龍云子支持的是宇文泰還是西魏皇帝尚不知曉,但據(jù)這些校尉所說,燕飛雪支持的是東魏皇帝,與高歡的關系并不好,上將軍是高歡本家,而燕飛雪支持的則是皇帝,這可能是二人面和心不合的原因。
玉清宗和上清宗的內(nèi)部也有分歧,玉清宗可能也有一部分人是支持西魏皇帝的,另外一部分人與宇文泰走的近一些。他當日往上清宗謀求授箓時也發(fā)現(xiàn)上清宗內(nèi)部有分歧,燕飛雪本人是支持東魏皇帝的,但另外一些上清道人支持的可能是高歡。
或許正是因為這千條萬緒糾結在一起,才造成了雙方軍隊長時間的對峙和僵持,僵持固然有對方的原因,但自己內(nèi)部不合應該也有一定的原因。
世上最復雜的就是利益關系,這些事情知道了也就是知道了,南風也懶得為此分神,他來這里是為了譯對并參悟天書,目前來看譯對的還算比較順利,再有十天半個月應該能將五片龜甲上的甲骨文盡數(shù)譯成現(xiàn)用隸文……
---未檢查,稍等。
煞費苦心的混入軍營,為的就是能尋個安全的所在譯對天書,沒事兒最好,每天多數(shù)時間都在房間里翻閱字典,也不多生是非。
出征在外,不打仗干耗著對朝廷也沒法兒交代,交戰(zhàn)雙方貌似有了默契一般,每隔半個月左右就會派出士兵前來索戰(zhàn),時間一到,你若不來,我就來了,派出士兵廝殺一番就各自回去了,打倒是真打,卻不會戀戰(zhàn)貪功,可能只當練兵了。
之前南風所在的軍隊曾出戰(zhàn)過,之后就輪到別路人馬,軍官又不需要參加操練,故此在軍營的這段時間幾乎都是閑著。
十天之后的傍晚時分,南風合上了那部九州字典,這部九州字典是皇家藏書,對古字的記載非常詳盡,龜甲上的所有文字都在字典里找到了相應的隸文,共計兩百三十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