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四章 地球定位
對于王星海提出人類文明根的問題,一下讓眾人陷入沉思,這個問題大家從來沒有考慮過。
這些元老包括王星海自己在內(nèi),都是理工科的科學家,從王星海創(chuàng)立星海公司開始,就一直只重視科技的研發(fā),招收的員工自然主要是自然科學方面的。
就是算是后期搬到炎黃星去了以后,同樣是只注重科技發(fā)展,最多就是關注一些管理方面的人才,至于文史類的人才,是在后期組建語言學院的時候才得到重視,但也非常片面。
這就造成帝國到現(xiàn)在這止,人文類的學科發(fā)展并不受重視,關心的人也比較少,相關人才也非常少。帝國所有大學中,有純文科類專業(yè)的大學沒幾所,就算是管理類,經(jīng)濟類多是招收理科生,很多高中根本沒有文科生。
當然出現(xiàn)這種情況,也怪不了大家,一是大家都不是這方面的專業(yè)人員,對文科類專業(yè)認識不足,不重視。
另一方面,自從星海公司時代第一批人移民到炎黃星之后,大家就面臨著物資短缺,人口數(shù)量少,搞建設非常艱難,這些都得靠發(fā)展科技。
特別是當時大家沒有一點軍事力量,安全無法保證,想要保證大家的安全,只有一個勁地增強軍事實力,那個時候那有心思去發(fā)展人文類的學科,就算是帝國現(xiàn)在發(fā)展了幾十年,一樣竭盡全力在發(fā)展軍事,關注這方面的學科少。
眾位元老難得時隔多年再次回到地球, 這次在地球呆了兩個多月,在這段時間里,他們討論了很多這次考察中遇到的問題。
對地球的定位問題,經(jīng)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地球這里將會作為人類歷史文化展示的地方,作為整個人類的根,以后地球將不再發(fā)展什么農(nóng)業(yè),工業(yè),之類的產(chǎn)業(yè)了。
在討論會上,陳二娃的提出的方案得到一致的肯定,并且在他的方案基礎上,進行了一些增補完善。
決定在地球找合適的地方建設文化古城,把當初帝國搜救地球災民的時候順帶收集眾多文物陳列在這里,展示人類在地球時代的歷史文化,這些東西在地球展示是最合適的地方。
當然了,也要建設幾個小型的地球毀來滅前的能夠展示地球科技水平的現(xiàn)代化城市,這樣的城市可以展示地球生產(chǎn)的各種科技產(chǎn)品,只有這樣才能完整體現(xiàn)地球時代人類發(fā)展的歷程,不會存在文明發(fā)展斷層。
既然元老們確定了地球的定位問題,那么之前眾人提出的眾多方案除了陳二娃的被采納以外,其他的方案基本都不適合。這些元老都是搞科研的,歷史文化方面都不是強項,一時之間也沒有想更多其他的方案,這時王星海說出他自己的想法:
“之前的陳二娃的方案在展示地球人類的歷史文化方面并不全面,其中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缺失了!
“大家別忘記了,地球人類文明之光可不光是那些文物能體現(xiàn),語言文字,書籍更能體現(xiàn),并且還更為全面,準確!
“我提議在在地球建設一個超大型的大百科圖書館,把從地球收集的各國出版的各種書籍放入這個圖書館中,方便民眾能更好的了解地球時代的人類發(fā)展進程,查詢相關的資料!
徐飛月急忙反對道:“這不行吧?如果把這些書籍全擺出來,這里面有很多思想并不適合當今帝國,這不是讓帝國民眾出現(xiàn)思想混亂,民族融合更難了嗎?”
王星海接著解釋道:“這些書籍都是地球時代的原本,沒有作任何改動,這中間確定雜夾著太多不利于民族融合的內(nèi)容,對帝國而言非常有害!
“正是怕出現(xiàn)你說的情況,我才提議把圖書館建在地球,不是建在炎黃星。”
當初地球的情況,災民們是吃了上餐沒下餐,不會有人帶這些沒用的書籍,移民到地球后,帝國為了快速融合各民族,自然不可能主動出版這些書籍。
收集地球文物、書籍是王星海特別要求伍子輝去做的,這些東西收集回來后,一直封存著,沒有拿出來了。
“放在地球有什么區(qū)別呀,不是一樣會有很多人看到嗎?既然是圖書館,總不能書擺在那里不讓人看吧?”徐飛月還是有點搞不明白地問道。
“當然有區(qū)別,我們在地球建圖書館,雖然也是為了讓人來看這些書,但你別忘了,地球以后不存在普通眾民定居,他們來這里只是旅游。”
“旅游當然時間不可能太長,并且人員也不可能太多,這樣能接觸這些書籍的普通民眾不但人數(shù)不多,時間也短,自然影響比較小了。”
“可以說,這些原本書籍主要是為那些專業(yè)人員提供一些文獻的查詢參考,同時保證我們?nèi)祟惖厍驓v史文化的完整性,至于這些書籍的開放,可能帶來一些壞影響,剛才己經(jīng)說過了,這個影響很小的,不用太在意,要想信我們的民眾。”
“以后我們專門組織一批人對所有書籍進行整理、分類,對其中一些不太適合現(xiàn)在帝國情況的內(nèi)容進行一些適當?shù)膭h改,之后就可以在帝國重新出版了!
聽到王星海這么說,大家也就沒有太多的擔心了,說實在的,這些書籍是人類文明的智慧結晶,無論到什么時代,科技如何發(fā)達,人們都可以中吸取營養(yǎng),因為這是人類的根。
王星海這樣的安排,可以說己經(jīng)把這中間的危害降到最抵了,并且他們相信,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整理后,帝國市面上將會出現(xiàn)一大批文歷類圖書,豐富帝國的文化市場。
這樣一來,在不影響帝國民族融合的情況下,讓民眾能了解人類自己的歷史,了解自己的根,雖然是閹割版的,但并沒太大影響。
這兩個項目主要是文化歷史方面的,但光只是在地球發(fā)展這這兩個項目的話,利用率也太低,這可是一個生命星球,這兩個項目根本占不了太多的地方。
王星海接著提出他的另一個想法,這個想法,他己經(jīng)考慮很久了,現(xiàn)在正是實施的時候。
“大家都是帝國科學界的元老,應該知道帝國現(xiàn)在通過認證的科學家有多少吧?”
“兩千五百多萬人,”徐飛月脫口而出。王星海點頭說道:“不錯,并且每年增長速度逐年加快!
“現(xiàn)在的帝國科學院幾乎每年都下級分院成立,這么龐大科研團隊絕大部分都集中在炎黃星,己經(jīng)影響到炎黃的發(fā)展了!
“我提議把一些可以在地面進行的科學研究項目搬到地球上來,地球將來只會對帝國內(nèi)部開放,并且來往的人比較少,非常適合在這里搞科研!
“同時,一些重點學科的研究院也要搬離炎黃星,那里己經(jīng)不適合搞科研了,分散到一些人煙稀少的星球,既是為了安全,也是為了保密!
他的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這些年來,炎黃星發(fā)展非?,科學院再全部集中在那里搞科研,確實非常不方便,也不安全。